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对田家庵发展来说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挑战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机遇是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实施,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皖北振兴、合淮同城化发展,市委、市政府支持田家庵“担当首区责任、展现主城作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团结奋进,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奋力在全省45个市辖区中赶超进位,加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优势更强的发展新路。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彰显“六个新担当”目标任务,一以贯之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坚持“1+4+2”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幸福美丽田家庵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不设上限,全力争取更好结果。
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扩园强区、助企兴业,构筑集群强链新格局。坚定不移补工业短板,围绕提升园区能级、打造产业集群、培育强企方阵,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筑强平台承载力。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招商、高品质服务,推动经开区能级跃升。实施经开区“南进北扩西拓”工程,支持南区发挥工业主阵地作用,推进北区纳入筹建范围,带动十涧湖路两侧、田东淮滨存量工业用地盘活提升,立足S19高速口发展道口经济,开拓西区建设。全年建成投用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0家以上,区属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力争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00亩、闲置厂房4.6万平方米,培育更多“亩均英雄”。
放大产业支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投产西南半导体仪器、30万套矿用保护装置、金马固态电池等项目,推动通用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发展、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拓展升级。加快推进光纤连接元器件、风光储一体化等项目,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等一批新增长点。引导新型环保建材、精品玻璃制造两大基础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冰鹏冷链物流园、安成交通驿站等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以上。
提升企业竞争力。用足用好“智改数转”“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红利,支持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新投产企业达产上规,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车间10家以上,力争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规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0%以上。把服务好本地项目当作最好的招商引资,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5亿元以上。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实现高频“一件事”服务场景全覆盖。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柔性执法”,坚决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二)提振市场、改善环境,更好激发需求新活力。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下功夫以文促旅、以旅兴城,坚定不移建设商贸强区。
吸引多领域投资落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和生命线,强化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加快53个总投资332亿元在库项目建设速度,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形成更多实物量。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抢抓国家“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期,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更多谋划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力争全年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达30个以上。
拉动全方位消费上扬。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办好“以旧换新”“惠民消费券”系列活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改善健康养老、餐饮住宿、家政物业等生活消费,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以上。引进知名商业运营团队入驻万国广场,引导各大商业综合体适度错位、各具特色。整合提升辖区内楼宇资源,投运抖音小时达、开元名庭酒店等项目,大力培育首店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新势力,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鼓励发展灵活用工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工贸分离”“产销分离”和整体团购业务试点,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入推进“六大工程”,依托淮河岸线综合治理,实施诗遥湾一期建设,启动东岛生态治理、樱花大道等项目,围绕“生态游”“周边游”“亲子游”等热点需求开发系列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滨河特色旅游升级版。利用淮河路沿街历史建筑打造淮南记忆街区,让老街延续“乡愁”。积极融入全市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以武王墩考古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探索“景区旅游+城区消费”新模式。持续做强少儿艺术,开展“非遗传承+旅游”活动,擦亮文创品牌。
(三)改革破题、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用创新思维和优质招商,拼抢更多发展机遇。
深化改革开放。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快国企和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薪酬改革,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成立招商运营公司,进一步提升对产业发展、城市运营、经济运行的贡献度。巩固落实零基预算,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持续激发国资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领域改革。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空间,帮助企业召回海外业务量,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强化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以上,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实施“两链融合”工程,支持淮南师范学院新工科创新中心、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力争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共建中试、孵化一批项目。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引导规上企业建设独立研发机构,培育省级企业研发中心。通过高层次人才田家庵行等形式招才引智,打造科技创新、投融资等领域高素质人才队伍。
提升招商质效。实施招商提升年活动,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综合运用以商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形式,招引一批“大好高”“小而精”项目。征集乡贤及知名人士名录,招引一批外地淮商返乡兴业。发挥市区两级产业基金“以投促引、招投联动”作用,科学、有效、精准甄别项目,匹配潜力企业融资需求。整合优化招商力量,建设懂产业、懂政策、懂谈判的专业化招商队伍。健全招商线索投促部门“一口收办、筛选研判”、产业专班“一键直达、跟进攻坚”机制,落实全过程帮办代办,力争全年签约项目4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以上。
(四)精建善管、提升功能,推进城市品质新升级。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全域统筹、片区联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质量能级。
统筹片区更新。采取“留、改、拆、建”并举方式,分年度实施“五大片区”更新行动,系统建设“四好”城市。加快推进新淮、龙湖水街、油厂等片区征迁,建成交付青丰砖厂、湖山世家二期、曹庵佳苑二期、北赵店等安置房,开工建设学府里、淮河南岸A区、上郑地块等项目。启动张大桥、刘庄新村等城中村改造,实施东方医院总院、基地美食街、十涧湖路、西苑巷等周边片区整治提升,改造老旧小区47个、城市危旧房540户以上。持续发力房地产遗留问题处置,促进建筑业、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舒筋通络。聚焦区域互联互通,全力保障淮河大桥、S19淮桐高速、G206洛曹段改扩建施工环境。完成淮耕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车平湖西路,启动城市圈堤加宽、刘家山路西延、九上备战路提升改造以及诗遥湾中心路、蒋郢路等项目建设。加强城区排水防涝,推进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加快西部片区、石姚湾片区排涝能力提升和龙王沟中下游雨洪分流等工程,对广场路等易涝点和老龙眼支渠等暗涵清淤疏浚。
提升功能品质。常态长效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持续开展架空线缆入地等专项整治,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处理成效。用好城市“金角银边”,新增停车泊位650个以上,公共充电桩200个以上,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街头游园5处。加强社区嵌入式服务,建成投用天一时代城、淮河新城、龙泉苑、向阳苑菜市场,建设陈岗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空间更精致、市民生活更舒心。
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件整改,确保改到位、不反弹。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围绕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管控、秸秆禁烧等防治重点加强联防联控,确保PM2.5和臭氧浓度双下降、优良天数稳步增长。聚焦水体治理,完成排污口分类整治及淮潘路西侧污水管网建设,实施大化沟水环境治理,加快第一污水厂、石姚湾净水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确保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厚植发展绿色底色。
(五)夯基固本、示范引领,谱写和美乡村新画卷。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推进产业振兴。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持续提升“曹庵草莓”“石头埠萝卜”“淮南麻黄鸡”品牌价值,推动甜瓜农产品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全力打造“淮南牛肉汤”产业品牌。加快淮畔智慧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0%以上。
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合淮路两侧环境,实施027县道拓宽,新启动4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和石头埠精品示范村建设。利用房前屋后推广小花园、小菜园等“五小园”模式,统筹抓好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加快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争取庞岗灌区建设,谋划南部水源置换项目,推动供水同城同价。
促进农民增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土特产”出村进城,围绕庭院经济推广特色民宿、农村电商等业态,发展壮大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网销额增长10%以上。规范“三资”管理,新增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2个。全面做好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六)倾心保障、用情改善,不断增进民生新福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做好雪中送炭、纾困解难的民生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高质量实施好省市民生实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以上,建成投用洞山中学二部、龙湖中学国庆路校区,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4300个以上,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教育人才45人。健全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力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建成投用新朝阳医院,开工建设发强医院二期,推动济民医院扩建,新增床位1200张以上。新建健身步道3公里、口袋体育公园3个以上,稳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多渠道拓展市场化岗位,全年新增就业3500人以上。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政策,稳定基本医保参保率在95%以上。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壮大康养产业,推动东方颐养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投入运营。持续关注新就业群体,打造更多暖心驿站。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统筹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努力让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深化自建房、城市管网、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筑牢安全屏障。加强网络舆论治理,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环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早除小”,严防严打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警网融合、警民融合、警地融合,全面细致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人群聚集场所安全管控,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关爱帮扶力度。深化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统筹做好隐性债务化解等风险防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同时,全力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保密、外事、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