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提醒】“五一”假期外出踏青及旅游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2025-04-27 15:39信息来源:田家庵区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夏季是蜱虫活跃季节,如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江苏

等省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较多的省。田家庵区疾控中心提醒:“五一”假期外出踏青及旅游,谨记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健康科普送给您!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临床表现是什么?

  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最高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传播途径是什么?

 

  1、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大别班达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防护做的好,蜱虫不骚扰

  当我们不得不进入蜱虫主要栖息的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时,要做到以下防护,保护自己不被蜱叮咬:

  1.穿长袖衣服,避免裸露皮肤。

  2.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防止蜱从缝隙钻入。

  3.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

  4.不要穿凉鞋,有效防护足部。

  5.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附着。

6  .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

蜱虫叮咬,尽快去除,勿使蛮力,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

  切记!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墙面或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用手直接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尽快就医。如果被蜱虫叮咬,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

  二、预防登革热和疟疾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正是出游的好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和人员流动增加,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逐渐上升。今年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非洲、东南亚地区疟疾防控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假期有出境游打算的居民,需警惕以下这两种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 810 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我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 114 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

 

  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三红症(面、颈、胸部潮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感染登革热后症状轻或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东南亚、南美洲等地是高发地区,我国部分地区也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感染疟疾后,患者会出现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甚至危及生命。

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疟疾流行较为严重。

  “五一”假期出境游,需有哪些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田家庵区疾控提醒:

  1.提前了解疫情风险情况。如果近期计划前往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等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应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当地登革热、疟疾病例情况及疫情风险,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准备。
  2.尽量防止被蚊虫叮咬。前往上述蚊媒传染病流行区时,需携带好蚊帐、驱蚊剂等防蚊物品。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如黄昏和夜晚)到户外活动,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可涂抹蚊虫驱避剂,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租住卫生条件好、最好有空调的宾馆,住宿时关好纱门、纱窗,依据情况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等。

  3.早期诊断和规范用药。登革热潜伏期为1—14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4天内要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4天境外旅居史。早期诊断和全程、足量的规范用药是治疗疟疾的关键,在疟疾流行区生活期间或者离开后出现反复发冷、发热又出汗的症状,应高度怀疑疟疾,须立即就医,就诊时请及时告知医生您的居住史或旅行史。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