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1-03-17 09:10信息来源:田家庵区科技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0年,区科技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50·科技之星”申报、企业吸收技术合同交易额等科技指标“牛鼻子”,助力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引导,聚焦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切实增强全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攻坚克难,防疫生产两手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历史新高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各项决策部署,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围绕全面落实“六稳”部署和“八字方针”、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五做一补一主攻一攻克”八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等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明晰2020年工作发力点,全力建设好2020年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受疫情影响,1、2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处于负增长状态,通过一系列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复产复工精准措施,安徽东盛友邦制药、三正集团、华源机电设备、鑫宏机械、嘉润生物科技、宜生生物科技等13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工率100%,截至1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26.3%,我区企业吸纳技术合同107个,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9474.79万元,企业输出技术合同304个,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交易额24114.30万元,领跑全市。今年以来,我区把高企认定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针对性专业培训,准确把握高企申报条件,超前谋划,积极对接财税部门,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现场指导,及时查漏补缺,引导企业精准、精确申报高企。截至第三季度,我区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批高企申报中,共有7家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安徽尚家环保餐具有限公司、安徽鑫丰工贸有限公司、安徽技超幕墙钢构工程有限公司、安徽虫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市讯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家新认定为高企,超额5家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创历史新高。

(二)搭建科研平台,科学评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给予配套支持。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所、高校建设技术创新联盟,联手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共同组织实施所在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淮南市西甜瓜集约化育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南市抗病毒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南市微合金化合金钢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南市特色米面方便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七家科研创新平台围绕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情况、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能力建设情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初评、积极投入到考评工作中。持续重视企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区已拥有“沿淮西甜瓜嫁接育苗产业星创天地”等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园艺栽培基质研发、抗病毒中成药生产、微合金化合金钢材料加工等14家省级创新平台,青网园、花蜜家等38家市级创新平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R&D科研投入2.31%,提前完成“十三五”和《田家庵区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方案》科技发展目标。

(三)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聚集创新资源

我局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培育创新资源。我区“轨道交通用微合金化低合金钢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获批2019年安徽省第十二批“115”产业创新团队,2020年6月份通过省级首次验收,该团队与长三角地区专家团队合作的“自动型车钩关键工艺技术研发”获省国际合作项目。抗病毒中成药传递载体关键技术研发、物联网智能垃圾房研究、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化、新冠肺炎疫情下肝病患者防控、淮南市脑卒中救治与研究等项目申报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目前我区拥有“大数据智能与协同计算创新团队”“高效液体专用肥开发研究创新团队”等19家“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占全市的36%。淮南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后继获批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15”产业创新团队和省特支人才不仅仅代表着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理念和创业精神得到认可,也标志着田家庵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

(四)加大科创要素投入,突出创新主体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向导作用,加强政校银企对接,通过政策解读、科研成果发布、金融产品推介、企业家咨询等形式,为企业送理念、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开展“四送一服”工程,突出创新主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筛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重点培育。2020年5月15日下午,在“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中,我区十家企业精准进行产学研用对接。第11招商队招商引资的淮南沃力特流体设备有限公司、安徽骏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分别就“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专业如何与企业对接”、”安理大的科研成果如何精准与企业对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怎样精准给企业输送充足的技能人才”等问题,与安理大科技处、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等专家进行专业互动。我区淮南鑫丰工贸有限公司、安徽银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东盛友邦制药有限公司、淮南菲利普斯采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淮南市玉粮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淮南市鑫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每日六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签约产学研合作协议。10月27日上午,田家庵区承办了淮南市“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科技要素对接会。三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淮南市华源矿用机电设备厂、安徽尚家环保餐具有限公司 、淮南市普菲特包装有限公司、淮南盈信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菲利普斯采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淮南宜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麦尔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淮南市乐森黑马乐器有限公司等22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参加对接会。对接会上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中科院淮南新能源中心、安徽机械技师学院介绍情况、推介科技成果。会上,企业与专家就高企优惠政策、高校特色培养对口人才、高企对企业上市促进作用等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机械技师学院与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淮南东华欧科矿山支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淮南市泰能电力有限公司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签约。科技要素专场对接会通过科技部门联动“搭台”,为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出“实招”,助力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送技术、送人才,为院校、科研机构优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保驾护航。

(五)架通增收致富科技“桥”,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我区常态化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程”和“农业科技110工程”,充分发挥“科技路路通”、“科普大篷车”的特色优势,拓展和丰富“三下乡”活动的外延,提升公民的科学普及率和农业企业家的获得感,为农民增收致富架通科技“桥”,助力脱贫攻坚。我区承担的“非油炸方便面制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以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助力脱贫攻坚。33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经常活跃在曹庵镇、史院乡的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望闻问切”,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为助力脱贫攻坚,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我区选聘国家薯芋类蔬菜研究室主任廖华俊、安徽省蔬菜种苗繁育研究室主任王朋成分别服务我区两贫困村——史院乡尹祠村和涧坝村,成为科技扶贫的带头人。扶贫科技特派员围绕服务扶贫村的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助力脱贫攻坚。

(六)营造科创氛围,科技周圆满落幕

2020年8月23日-29日区科技活动周活动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下,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区科技局、区科协共同组织、周密安排,以“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为主题,成功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传授了公共卫生知识、致富、增收知识和就业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使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圆满落下帷幕。活动周期间,举办了田家庵区2020年科技活动周特色科普宣传活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赶文明大集 破陈规陋习 树时代新风”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开展科技政策宣传、传播科学知识、科技项目申报程序咨询等服务活动,普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科普文化知识,大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落地生根,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扎实推动新时代科技文明实践工作高效开展。承办了淮南市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暨淮南市科技特派员“把脉支招”专场活动。市科技局专家及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业企业家发放并宣传了《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地调研了曹庵镇宋王村蓝莓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为村级集体经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发展状况“把脉支招”。

二、2021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1、搭建科研平台。围绕我区产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市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畅通政产学研金合作的主阵地,抓好的申报和培育。

2、促进成果转化。大力服务我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支持引进科技成果、加快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和申报115产业创新团队、省特支计划、“50·科技之星”等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3、培育市场主体。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申报培育,积极推动企业吸收技术合同工作。

4、抓好农业科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重点跟踪省级重大科技扶贫项目“非油炸方便面制品研发以及产业化”项目进展,以农业产业化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5、优化创新环境。结合“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跟踪产学研用协议履行过程,继续深入企业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针对企业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需求,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各类要素精准对接,集中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等要素制约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