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2-09-15 08:53信息来源:田家庵区科技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起草背景

“十四五”是淮南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期。为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指示要求,《规划》编制工作自2020年11月启动以来,市科技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开展“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十四五”重大课题研究,历经多轮征集建议、现场调研、咨询论证、征求意见、吸收借鉴、合法性审查、修改完善等阶段,于20223月完成。报市政府研究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实施。

二、编制依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出台目的

淮南“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市科技创新目标任务,高起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对于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规划内容

(一)《规划》架构

《规划》主要分个部分,第一部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回顾与总结,阐述了“十三五”时期淮南科技发展的基础优势、面临形势;第二部分阐述“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明确“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第四部分部署“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工程;第五部分制定规划顺利实施的机制和保障措施

(二)主要内容

1.阐述了“十四五”思路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明显,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2.明确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及思路。一是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二是推进科技资源融合发展,三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四是完善创新全要素生态圈。

3.围绕重点工程铺设创新路径。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政策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构建淮南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新发展格局,部署11项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五、《规划》亮点:

(一)充分对接总体规划。在《规划》思路设计、任务部署上,充分对接国家、安徽省、淮南市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此把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规划安排上,把依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充分融合了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圈、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等部署和安排

(二)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围绕加快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总目标,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等多方面进行系统部署,着力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注重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重大技术工程的前瞻部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三)注重问题导向。坚持产业转型,促进成果转化。以应用开发为主,深化适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非煤经济发展。坚持企业主体,搭建优质创新平台,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 坚持自主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激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融合发展,促进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部署创新工程促进规划落地。一是构建功能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产业技术转化创新平台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工程二是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创新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程;三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新材料产业扩规提质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四是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围绕生物与健康惠民工程乡村振兴及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社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