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谋划
区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谋划
2023年11月30日
今年以来,田家庵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机遇,在培育创新主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健全成果转化体系
坚持以机制建设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工作,积极探索符合田家庵实际、满足科研需求、推动成果转化的配套工作机制。宣传落实文件《关于贯彻省、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落实举措》,以制度建设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田家庵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五大专班,建立健全工作协调会商机制,具体负责“双需”对接、场景应用、人才、创新平台、产业投资金融等工作,加强统筹调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二)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实施《田家庵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田政办秘〔2023〕16 号),对企业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实地走访、跟踪摸排,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作战规划图,推动企业走高新化发展路径。全年共9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其中5家新增(淮南市建发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淮南市浦菲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淮南市天力达工矿配件有限公司、淮南盈信汽车空调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市筑舜预制构件有限公司)、4家复审;申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1-11月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6.49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33.53亿元,居全市第一;开展研发费用、研发机构“两清零”工作,帮助4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投入企业归集研发费用,实现100%清零;开展科技固投工作,完成科技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37万元;“科技贷”方面,帮助辖区东盛友邦制药公司、三正集团分别签订科技贷款1000万元,摸排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需求6家,需求资金3200万元。辖区许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瑞喜等3人入选第九批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人才;新增“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新团队”等“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4个。
(三)优化创新生态发展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加速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共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开展政策兑现推荐,推荐辖区8家企业、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等申报4个项目,共计兑现58.3万元。开展政策培训,分别在两园区内组织召开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培训会,共计33家企业参会。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全年多频次走访30余家大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政策宣讲,与企业面对面,掌握企业现实情况,解决企业问题。
(四)推进创新平台发展
高质量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平台承载能力。壮大创新载体规模,参与现代产业园区内曹庵科技创新园项目、曹庵科技孵化器项目投资谋划,将新增创新孵化载体面积309.73亩。促进平台提质升级,升级省企业研发中心1家——安徽东盛友邦制药有限公司,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家——青网(淮南)众创空间、市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家——淮南青网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企业研发创新,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人机协作机器人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合肥中科深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淮南师范共建),培育特种车辆制动装置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矿用网络联动式尘控自动洒水降尘装置等5个项目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五)科技强农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线下培训264场次、培训农民2197人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37个、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1个。举办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开展电商培训,免费为农户提供供销指导;5月8日,组织牛肉汤科技特派团、高校专家和企业,召开牛肉汤标准制(修)订座谈会;6月9日,组织验收区级乡村振兴项目“草莓-马铃薯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应用”;永冠农业科技公司揭榜挂帅项目“瓜类嫁接育苗嫁接机器与关键技术研创及其应用”,成功研制全国首个瓜类嫁接机器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现已在省内、新疆、山东等多处育苗场进行生产应用。
二、2024年工作谋划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科技体系建设实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调度、管理和服务,压紧压实责任,确保省、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同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争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区。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提升创新效率。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增加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科技资金投入,科技投入财政占比追全省平均水平。
(二)加快主体培育,提升科技成果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现有企业嫁接科技资源,鼓励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结合自身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创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进一步做好“科技贷”,推动专利质押贷款、科技保险、信用贷等金融产品的应用,拓展科技金融结合渠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积极将田家庵区科技工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闵行区虹桥镇科技部门探索搭建技术创新转化合作平台,配合组织部出台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有效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及时发布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新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强与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等对接,聚焦技术源头和产业端口,在技术转移、专利转让、创业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参加“双创汇”走进淮南活动,常态化开展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活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解决企业技术需求、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精准匹配合作伙伴,促进技术需求与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引导企业积极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四)强化农业科技,助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强化科技特派员人才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围绕田区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等服务。进一步加大宣传奖励,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科技特派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科技特派员岗位培训,充分利用集中培训、观摩交流、岗位锻炼等形式,优化科技特派员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优化科技服务时段,建立合理工作调配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特长开展科技服务。
(五)强化招引力度,加大人才团队创新活力
积极创新招商路径,发挥商协会作用,巧用平台资源,做好牵线搭桥,着力在新材料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实效性合作,服务好佑晶新材料相关科技服务工作。重点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做好挖掘和招引。加大园区科技孵化器推介力度,吸引人才团队入驻,推动创新人才聚集,实现融合承接、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