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谋划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田家庵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2018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表》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请专利1751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件,科技贡献率达到58%”等重点任务与目标,切实履行科技部门职能,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提前抓、科学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出台《田家庵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淮南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淮发[2017]35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我局负责起草并印发了《田家庵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田发[2018]15号)。实施方案以聚焦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为原则,大力推动“明确一个机制、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建设一大中心、推动六大转变”,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紧扣“1524”发展战略以及田家庵区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产业推进转型发展,以创新人才构筑竞争优势,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田家庵区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化,并为加快由科技大区向科技强区跨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
二、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助力企业“保规”、“回规”、“升规”、“入规”
今年以来,根据《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送一服”双百工程常态化推进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淮府办秘[2018]38号)的精神,我局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工作,助力企业“保规”、“回规”、“升规”、“入规”。一是精准施策,现有规上企业“保规”。联合工信委加入深入企业力度,了解现有规上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场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当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中国三正集团、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定点帮扶,争取一企一策,力保企业留在规模以上行列。二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使退规企业“回规”。主动助力工信委、发改委,将2017年退出规模以上的淮南市顶力混凝土责任有限公司、淮南市兴杨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纳入重点,引导其转型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抱团发展等,力促企业重新回到规上企业行列。三是培育“小升规”,促使小微企业“升规”。将初步摸排的15户拟升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开展好“四送一服”,逐月跟踪、监测,确保小微企业进入规上企业行列。四是发展新动能,促使外来企业“入规”。服务“标准化粮食加工及仓储物流”、“尚家环保厨具”、“昊展防火门”、“汽车铝合金车毂制造”等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四送一服”双百工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使外来投资的优势企业成为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三、持续跟踪、优质服务,招商引资项目成功落地
今年以来,我局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根据市科技局和交通局提供的线索,我局发扬钉钉子精神,主动服务上海领承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7亿元的“网约电动出租车整体解决方案”和深圳嘉泊海瑞克有限公司和南京中泰停车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元的“智慧机器人停车库”项目,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多次陪同考察。反复邀请市、区规划、建委、工商、交通、发改、招商局等部门联合为项目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分别于2018年6月11日和7月20日成功签约。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平台建设发展
为充分发挥安徽理工大学的科技、人才和教育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助力田家庵区经济社会发展,经我局协调与组织,2018年5月22日,在安徽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一楼会议室召开的淮南市2018年“四送一服”产学研用合作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上,我区副区长王琦与安徽理工大学签订“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框架协议。继7月9日我区与陈剑平院士签订工作站后,10月10日在省科技厅成功备案,标志着我区首家院士工作站成立。截至目前,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协议,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精准对接,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与企业的资金、设备、产业化优势完美对接,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2018年我区新增安徽嘉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迅联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13家、市级创新平台21家。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
五、专利指标领跑全市,保持全省市辖区“双十强”
今年1—10月,我区发明专利申请1058件,占全市2217件的47.72%;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459件,占全市2816件的51.81%;专利申请合计2544件,占全市5228件的58.66%。发明专利授权321件,占全市373件的86.0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19件,占全市1419件的57.72%;专利授权合计1161件,占全市1910件的60.79%。截止10月底,我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65件。专利申请与授权连年保持全省市辖区“前十强”,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专利指标任务。
2019年工作谋划
2019年我局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两个能力”、突出“两个支持”、健全“两个制度”、深化“两个融合”、搭建“两个平台”,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贯彻落实《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淮府[2018]82号)文件精神。新增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力争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重点攻关、重点研发、脱贫攻坚各类项目20个以上,力争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个,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60%。
(二)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入园进企”推进“四送一服”工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争技术交易额突破4亿元,确保我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以上,力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高出全市3倍以上,保持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全省市辖区“双十强”。
(三)做好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双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力度。争创“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2家,完成陈剑平院士工作站省级备案,争创众创空间1家以上。完善“科技路路通”管理机制,每月完成科技舆情分析8条以上,全年100条以上,争取上级业务部门采纳率达80%,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平台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