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勇解读田家庵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5-01-13 10:47信息来源:田家庵区财政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4年,我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切实保障我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田家庵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勇对我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进行解读。具体情况如下。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区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严格执行田家庵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切实保障我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4年田家庵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0858万元,完成2024年调整预算的100.3%,同比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82263万元,占比81.6%;非税收入18595万元,占比18.4%。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4年田家庵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77278万元,为年调整预算的102.87%。民生类支出161077万元,占财政支出的9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661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616万元;教育支出52399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829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3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773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0953万元;城乡社区支出31370万元;农林水支出8982万元;商业服务业支出4343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3591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286万元;债务付息及发行费用407万元;国防、节能环保、交通及资源勘探等537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19154万元,其中:债务转贷收入101202万元,上级补助政府性基金收入13793万元,调入资金4158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万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19154万元,结余为零,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我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级补助收入631万元。2024年我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33万元,调出资金598万元,结余为零,收支平衡。

(四)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省财政厅核定我区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7.03亿元,我区政府债务余额在核定的限额内。

二、2024年财政工作情况

总体上看,我区2024年财政预算运行良好,实现了收支平衡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聚力拓宽财源保障,提高财政综合实力。

2024年,区财政部门直面新增财源匮乏和政策性减税等压力,切实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强化财政收入征管调度,为全区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一是财政运行提质增效。围绕年初收入预期目标,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做到应征尽征、应收尽收。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0858万元,同比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82263万元,占比81.6%;非税收入18595万元,占比18.4%。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聚焦财政政策学懂吃透,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资金要素支持,全年向上争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92395万元,争取债券资金11400万元,增发国债1900万元,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激活民营企业发展动能。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惠企红利精准直达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助企纾困,全年兑现对企奖补6548万元,以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带动税收增长。开展金融助企活动,全年召开政银企对接会16次,新增小微企业贷款户数6263户,完成助企纾困贷款金额7.88亿元,全面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二)  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力,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

按照“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办成事”的思路,深挖各类资产资源潜力,助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一是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精神,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控非必要、非刚性财政支出,强化“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管控,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增减实行动态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780万元,统筹用于保障民生支出以及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支出。二是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全年争取土地出让清算资金返还31152万元,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征迁补偿、城市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园区建设等项目。争取皖北财力补助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2449万元,统筹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等方面,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三是盘活利用沉淀资源。加大沉淀资金盘活使用力度,对项目结余资金、超期结转资金、低效无效资金等一律清理收回,全年清理盘活沉淀资金6354万元。加强财政国资协同发力,壮大区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提高区属国有资产升值和资源开发水平,为企业评级授信、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区属国有企业全年取得融资授信额度超39.25亿元,有力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建设。

(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民生政策,持续推进重点社会事业建设,区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全区民生支出161077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91%,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一是优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引导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面落实学生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全年教育投入52399万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0%,有效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年安排资金35773万元用于城乡居民养老、补充提高退休人员待遇、城乡低保、就业创业补助等资金支出;三是继续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安排资金4249万元用于改善医疗机构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财政政策保障;四是支持完善住房保障建设。投入资金4095万元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支出。五是持续巩固乡村振兴。统筹安排农林水支出8982万元,用于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领域。

(四)  巩固深化财政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提高财政治理效能。一是巩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继续聚焦编制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效机制,始终把零基预算理念贯穿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为政府重大决策的财力保障提供前瞻性和专业度。二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依法履行好财会监督主责,聚焦预算管理、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和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严肃财经纪律。三是持续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将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编报、审核和批复,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根据绩效监控和评价结果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五)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切实防范财政金融系统性防线,筑牢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一是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编列中的优先顺序,编制“三保”支出清单,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压实部门对“三保”的预算执行责任,坚决兜住“三保”底线。二是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决策部署,依托穿透式监测系统、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和评估,切实防范债务风险。三是坚决守牢金融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及线索摸排,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利用大数据风险监测预警开展大排查行动,营造全社会群防共治的良好氛围。

总体来看,2024年各项财政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区级财力薄弱、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持续、国企管理有待加强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加以解决。

三、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预算安排原则

2025年预算编制主要坚持以下原则: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相关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零基预算”理念,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确定2025年财政预算工作编制方案。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零基预算改革。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全面打开部门和单位业务流程链条,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提高政策精准度和资金有效性。

二是积极稳妥兜牢“三保”底线。牢固树立“三保”优先意识,将“三保”支出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清单保障范围和标准足额编列“三保”预算,坚决筑牢兜实“三保”底线。

三是统筹谋划做好重大决策财力保障。统筹考虑各项因素,立足中心城区排头兵发展定位,将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任务,为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财力保障。

四是量入为出落实政府习惯过紧日子。调整完善支出预算编制程序,坚持聚焦保障重点支出,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五是持续深化推进绩效管理结果运用。全面推广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成本效益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持续深化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推动绩效管理和预算安排深度融合。

(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202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000万元,同比增长5%。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上级补助收入100012万元(含上级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调入资金18084万元,加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500万元,本年可用财力预计为225596万元,剔除上解上级支出48607万元,安排财政支出预算176989万元,财政收支平衡。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06000万元,其中:安排全区税收收入87000万元;安排全区非税收入19000万元。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7698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745万元;国防支出154万元;公共安全支出4243万元;教育支出5240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753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3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675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0960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05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4577万元;农林水支出8930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3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5412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3600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661万元;预备费支出1800万元;债务付息支出及发行费用支出379万元。

四、2025年财政工作谋划

2025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加强地方财源培育,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一是持续厚植涵养财源。全面推进税源信息共享和税费协同共治,加大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跟踪服务,实现财政运行稳中有进。积极拓展增税渠道,做到税收应收尽收、非税应入尽入,确保收入规模合理增长、收入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全力抢抓政策机遇期。积极抢抓政策机遇,配合相关单位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取得上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深度挖潜各类资源资产盘活空间,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用好财政政策工具,确保惠企利民政策应享尽享。鼓励和支持辖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普惠信贷力度,推进普惠金融扩面增量、提质降本。

(二)持续加强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和群众过好日子,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加强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按照保障基本民生为宗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民生保障项目和水平,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确保财政运行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持续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激发教育事业生机活力。三是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持续优化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结构,稳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公卫保障水平。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实现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挂钩。二是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落实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健全以国资监管体系,完善区属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做强做优做大区属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三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强化财会监督,立足财政管理职责,持续深化财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协作配合,认真落实审计、巡察协同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实现协同监督、同向发力,驰而不息严肃财经纪律,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财经环境。

(四)筑牢财政安全防线,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一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抓实抓好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切实提高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能力。二是防范化解国有企业经营风险。提升融资平台公司市场运营能力,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不断提高融资能力,推动国有企业优化资产本结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依法全面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和线索排查,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五)树牢依法理财理念,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开展全区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建设,加强财政经济分析,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综合履职能力水平。二是抓好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全面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源头预防,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本领高强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三是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决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全面履行财政职能,加强财经秩序规范管理,推动财政发展更可持续、更高质量。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