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社局关于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
2025年上半年,区人社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统筹推进稳就业、强保障、优服务、促和谐等各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社力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成效
一是稳中有进,推进就业提质增效。就业服务精准发力。城镇新增就业3694人,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0人,城镇失业人员帮扶再就业数4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再就业85人。深入实施30项民生实事,创新“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模式,积极谋划建设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2个,持续开展“家门口就业行”系列活动,已完成93家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全覆盖”,“社区快聘”小程序累计浏览4326211人次、登记27489人、企业商户注册1806户,最新发布招聘岗位5071个,促进就业1202人。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见习基地共30个、见习岗位287个,安置上岗见习生36人,累计发放见习补贴资金61万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0个,累计安置上岗就业困难人员28人,按月打卡发放岗位补贴。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主题“2+N”招聘会活动62场,服务企业1180次,达成就业意向1121人次。紧抓每年度“金三银四”时期,前往在淮各高校开展“千企进校园”系列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5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创业扶持持续加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孵化服务,最大限度释放创业动力。开展“惠企政策入园区宣讲会”,广泛宣传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补助和企业吸纳重点群体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荐创业担保贷款128笔共4225万元。二是扩面提质,兜牢社会保障底线。社保体系持续完善。实施全民参保“精准扩面”行动,为213家企业643名职工及1637名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办理各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4700余件,行政审批类业务31件;政务中心人社窗口共接待群众咨询与办理业务超6000人次,群众好评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5.17万人,累计缴费1.23万人,人均缴费水平1697.95元,同比增长140%;待遇核算772人,较去年增长411人,待遇发放2666.71万元,养老金水平215.33元,同比增长31.41%;社保卡应用率99.28%。异地社保转移38人,待遇领取资格认证6791人,注销减员501人,集体补助缴费31人18.6万元。严格落实、平稳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相关政策,办理事业单位及机关工勤到龄退休人员档案审核、退休审批29人次;审批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申领基本养老金及原提高退休费比例补贴29人次。重点群体保障有力。落实困难群体社保代缴政策,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特殊人群代缴养老保险费2500人、67.87万元。加强互动交流。紧密结合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活动,深入辖区乡镇街道开展社保等业务专项培训,指派业务骨干细致讲解社保政策法规、业务经办流程、风险防控要点等内容,开展警示教育,对工作中常见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和业务交流,有效实现全区社保基金安全和人社工作业务水平双提升。三是引育并重,激发人事人才活力。规范人员招引。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政策,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涵盖教育、卫生、农业、民生保障、执法等多领域事业单位人员149人。加强人员管理。指导事业单位完善岗位设置,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做好安徽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人员动态维护工作;整理、审核事业单位新招聘人员档案76份;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调动程序,完成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工作14人;做好2025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年报工作,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做好考核激励。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完成3233名人员考核工作,评选优秀等次707人、合格等次2424人;开展岗位聘用动态管理,办理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变动321人、管理人员“十晋九”10人。兑现工资待遇。办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级调整、机关工勤人员工资晋档3030人次,月增资约32.42万元;审核2024年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机关工勤一次性奖金3297人次,约1815.07万元;调整乡镇补贴达年限标准19人,月增资1160元;审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等级岗位工资标准调整105人,月增资约2.29万元;兑现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十晋九”10人工资,月增资约1580元;兑现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工资321人;审批“乡编村用”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7人、事业单位区外调入人员5人工资。人才培育深化。全面打造技能人才培育新高地,完成新增技能人才393人,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8人,完成目标任务69.33%,新增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6人,完成目标任务130%;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数1257人;开展农民工培训人数503人。四是治理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有力。充分发挥治理欠薪工作牵头职能,抓实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解决农民工烦“薪”事、忧“薪”事。累计向属地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发送工作提示函、工作联系函8份。强化协同联动,实行领导包案,由人社、住建、公安等部门联合办案,坚持“一案一策”“一事一策”。对重大恶意欠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集中接待群众来访,多方联合约谈督办。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强化各类线上线下案件核处,治理欠薪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上半年,处办“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12345市长热线等平台线上投诉案件1500余件,动态办结率100%;办理拖欠工人工资线下投诉案件235起,帮助1940余名劳动者追讨工资4700余万元,查实的欠薪案件办结率达100%;累计接听涉及工资待遇、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等各类电话投诉7000余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现场约谈处理争议问题260余次,均妥善处理;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7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2件,案件受理量逐年增长,结案率达100%,调解率71.4%。
(二)取得市级及以上荣誉
我单位作为2025年淮南市先进集体进行推荐申报,已于3月初上报市级评选办相关材料。
(三)工作亮点
一是全面促进居民增收。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为14173元,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570元,列全市第1位;增幅为5.2%,高于全市0.3个百分比,列全市第2位;上半年预测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为29014元,增速为5.5%。
二是全力保障群众权益。2025年上半年,处办“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12345市长热线等平台线上投诉案件1500余件,动态办结率100%;办理拖欠工人工资线下投诉案件235起,帮助1940余名劳动者追讨工资4700余万元,查实的欠薪案件办结率达100%;收到群众赠送锦旗5面,感谢信1封。
二、存在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部分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现象。
二是劳动关系领域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部分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存在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导致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持续加大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精准惠及企业和群众。拓展就业渠道,结合辖区内零工集聚地点、日常流动规模以及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需求等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完成1个零工市场、2个零工驿站建设工作。加强与辖区内企业沟通协调,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方式,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新业态就业人员、个体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为重点,加大参保扩面力度,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力争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深化社保制度改革,稳妥有序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及配套政策,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推进。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积极推动群众反映高频事项办理。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常态化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和社保基金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职称评审流程,完善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机制。落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新增一批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荐优秀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用心服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拖欠工资、非法使用童工、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依法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案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加强案前调解和庭前调解,落实简案快办、难案精办工作机制,提高案件处理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劳务派遣、新业态用工等领域的监管,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
(五)提升人社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人社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加强数据共享和应用,拓展线上服务渠道,优化人社服务流程,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人社服务。持续优化行风建设,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