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报批稿)
田家庵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安徽荣景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二二年八月
前 言
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是未来几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皖农建函〔2019〕310号)等文件指示精神,当田家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涉及内容广泛,标准要求高、任务重,田家庵区领导高度重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调度,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统筹安排编制工作,通过招标委托安徽荣景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该《规划》,荣景公司抽调了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骨干,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划》根据国家和省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从田家庵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及其特点出发,在总结近年来田家庵区农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2021-2030年期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分项目区建设任务,提出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的机制和措施,明确资金筹措的原则和渠道,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提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规划》在注重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相关规划衔接协调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自下而上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调查的方法,并征询农民、种粮大户等方面的意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效益,有效解决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农田基础设施问题,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综合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田家庵区农业农村水利局领导、技术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所涉乡镇农业、国土、统计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参考了前人较多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规划亦会与时俱进,随上位政策或规划的调整而进行修编。
目 录
附表
田家庵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未实施高标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未实施高标“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曹庵镇史院乡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曹庵镇史院乡“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曹庵镇史院乡已实施高标农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曹庵镇史院乡未实施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曹庵镇史院乡未实施“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安成镇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安成镇“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安成镇已实施高标农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安成镇未实施耕地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安成镇未实施“两区划定”分布图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图
附件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议书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多地少、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提高粮食产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底数不清、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亟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相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三农”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现精准化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田块整治、农田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明确指出:结合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找准潜力区域,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确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修编建设规划;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21〕86号)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淮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对接《田家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田家庵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组织编制了《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淮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以“十二五”以来建设实践为基础,按上位规划制定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分区建设重点和任务安排、建设监管和建后管护、保障措施等,为指导本区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2.1 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其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1.2.2 行政规章依据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淮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当前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建发〔2018〕1号);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建发〔2019〕1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84号);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的通知》(农办建〔2010〕8号)
《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建管〔2013〕169号);
《安徽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划(2017-2021年)》(DL/T 5118);
《安徽省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管护的指导意见》(皖农计〔2015〕16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皖政〔2013〕66号);
《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皖政办秘〔2014〕100号);
《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皖农建函〔2019〕310号);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皖农建〔2022〕83号);
《田家庵区农田水利专项规划2018~2022年》;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其它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的行政规章等。
1.2.3 行业技术标准依据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GB/T33130);
《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
《水闸设计规范》(SL265);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363);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4-2013);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 5118);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其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等。
1.3 规划范围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分布于曹庵镇、史院乡以及安成镇3个乡镇以及涉及全区范围的新型农业主体,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62万亩(预期性)。
1.4 规划年限
2021-2030年。
1.5 建设内容
田家庵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科技推广等。
1.6 管理与改革
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良性运行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管理责任落实、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1.7 投资估算
依据全国及本省划分的区域、类型,以及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2021~2022年,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达到2250元,从2023年起,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达到3000元,同时努力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社会投资力度,尽可能提高资金投入强度。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总投资21645.00万元(按亩均投资2250元计算),主要用于: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科技推广等工程。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总投资21645.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1645.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1443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607.5万元,市区两级财政配套3607.5万元(其中2021年含企业配套资金683万元未介入本次统计)。
1.9.1 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规划项目建成后,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00公斤左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等效果显著,亩均节水20~30%以上,节电30%以上,节肥10%以上,节药15%以上,土地集约化利用,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亩均每年增收节支约500元。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可稳定保障0.9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9.2 社会效益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通过对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科技推广等工程的实施,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改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1.9.3 生态效益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大大提高灌溉保证率、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灌溉用水,从而增加生态用水,对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使土壤表土抗蚀能力增强,农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营造防护林、绿化林带,合理布设排灌设施,使得沟、渠常水流量稳定,区域将形成小气候,加之生产中不断培植有机肥,土壤养分不断提高,蓄水、保肥、抗蚀能力将不断增强,有效地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
1.10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对规划建设中各环境因子的评价分析,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在于施工期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经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后可得到有效减免或减轻。同时,本项目既是防治洪、涝、旱灾的兴利工程,又是促进县域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的环境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显著提高县域内防洪、灌溉、排涝、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可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保护当地水土资源,提高沟河的排水能力,改善县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灾害发生频率。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影响是暂时的,经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后可得到有效地减免和减轻。并且本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工程的有利影响远大于弊端,故从环境的角度来看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可行的。
1.11 保障措施
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加强农田建设资金管理,严格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强化农田建设基础工作,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规划实施,确保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
2.1 区情概况
2.1.1.1 地理位置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横跨淮河两岸。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与北纬32°32′45″~33°0′24″之间,东与滁州市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颍上县,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怀远县相交。淮南市总面积5533km2,辖大通、田家庵、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个区、凤台县、寿县以及毛集实验区,其中凤台县和潘集区位于淮河北岸,其余县区位于淮河南岸。淮南市地理位置见图2.1-1。
图2.1-1 淮南市地理位置图
田家庵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地处北纬32°32′45″~32°41′09″与东经116°54′12″~117°03′02″之间,位于淮南市东部,东接大通区,南连谢家集区,西和八公山区毗连,北靠潘集区,是淮南市的主城区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行政区划面积255.7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5月,全区辖5个乡镇(三和镇整体托管至淮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9个街道,86个社区、28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田家庵区常住人口为730078人。
图2.1-2 田家庵区行政区划图
2.1.1.2 水文
(1)水文气象
田家庵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44mm,降水和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和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降水量约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倍。多年平均径流深192mm,多年平均蒸发量980mm,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主导风向为东风。据长丰县气象站资料,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1.0℃,最低气温-20℃,多年平均气温14.8℃,平均无霜期230d。
全年雨量为615~1502mm,年平均雨量约937.2mm,7~8月份平均降雨日9~11天。降雪多在1~3月,霜多在11月上旬到次年3月20日左右。霜期长达130天。年平均气温在14. 3℃~16. 40℃之间,温度以12~1月最低,一般为-5℃~9℃。最低气温为1955年1月6日的-22.2℃,冻结深度为0.1m。最高气温为1959年8月23日的41.2℃。
太阳辐射年均为122.5~123.8kcal/cm2,月辐射量最大值是6月和7月,为14~14.5 kcal /cm2,12月至次年1月辐射最低,为6.2~6.3 kcal /cm2。年日照时数为2279. 2~2323.1小时,日照率为51%~53%,日照时数最多的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月平均为247.8~252.4小时,1~2月日照最少,月平均为149.4~161.5小时。
(2)河流水系
田家庵区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东淝河、新河。因受地形影响,河流多呈南北流向。主要湖泊有瓦埠湖、十涧湖,小型水库有乳山水库、许桥水库、罗山水库。
【淮河】淮河在区境内水分两路:一路偏南,称南股道,为淮河主航道;一路偏北,为北股道。两河分流约18km后于邓家岗合流,此段河流当地人称为二道河。区境北部穿流而过。淮河南股道自八公山区进入区境的二道河南部、西起应后台孜村西老龙头,东至耿石段大堤的闸口西侧流向田家庵区,长5km,一般水位标高17~18m(黄海高程系),1954年水位标高曾达24.03m,河面平均宽度约400m。
【东淝河】古称淝水、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经石埠、船涨埠,至白洋淀(又称铁索湖)后,转东北流入瓦埠湖进入区境。水出瓦埠湖,再往北流入区境西北,过东津渡大桥至唐山镇的李嘴孜村转西流,经寿县绕北门缓转西北流,至五里庙(距寿县县城2.5km),过东淝闸(又称五里闸)3km人淮。东淝河自瓦埠湖出水口至入淮口(称两河口)长15km,流经区境长8.7km,江水面积64.5km2。它有两股水道,一是老河,底宽52~56m(黄海高程系),水深3m,泄水流量53m3/s;二是新河(1951年开挖),底宽18m,水深4m,泄水流量78m3/s。河面平均宽度56m,正常水位17~18m,河床较平坦,从上到下高程5~7m。
【新河】系季节性河流,北起十涧湖,南至瓦埠湖,全长8.3km。其中上游为十涧湖至樱桃园塌陷区(俗称老鳖塘,新称淮西湖公园);中游因受原李一矿矸石山堆积挤占和矿用泥浆废水冲积,逐年淤平,现已无水;下游已和谢家集城区流向李郢孜方向的总下水道接通。河面宽30~50m,南宽北窄,河深5~10m,沿河有7个排灌站。此河道为清朝光绪年间倪端臣派民夫疏挖,意在把瓦埠湖与淮河沟通以便通航。现为区境南部泄水要道。
【瓦埠湖】位于区境南部,湖中间是谢家集区与寿县、长丰县的部分界线,枯水期水位16m,水面38km2;平常水位19m,水面222km2;丰水期水位24m,水面656 km2,为淮河中游蓄洪区。清朝前尚无湖形,后由于黄泛,淮河沿岸淤高,水难下泄,潴留成湖。瓦埠湖是淮河中游蓄洪区之一,1954年决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达到25.9m(计划最高为20m),总蓄洪量38亿m3,相应水面面积856km2。
2.1.1.3 地质地貌
田家庵区属于丘陵地貌,土质为中等亚粘土,土壤耕作层浅,有机质含量不高,肥力中等,土壤中主要营养物质现状为:有机质11.8g/kg,全氮0.76g/kg,速效磷5ppm,速效钾128ppm,土壤酸碱度(PH)值在6.3-8.0之间,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耕作层容重1.4-1.6g/cm3,孔隙度40%-47%之间,土壤渗漏系数较低,利于保水保肥。
2.1.1.4 土壤植被
境内土壤主要有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沼泽土、石灰(岩)土等8个土类及其所属的14个亚类、32个土属、70个土种。
从植被、气候和土壤属性看,黄棕壤的成土过程具有脱钙、离铁、粘化与弱富铝化的特点。黄棕壤是开发利用较早的土壤之一。紫色土,是紫色岩上发育的一种岩性土,零星分布于诸山岭之上。石灰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10%,表土呈暗黑色,一般位于丘陵中下部。区境有棕色石灰土一个亚类,棕色石灰土、鸡肝土两个土种。
自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混交林。自然植被中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荩草和野古草等,灌木主要有酸枣、胡枝子、枸杞和柘树等。由于长期开发,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现有的大多是人工植被(如树木、庄稼等),一部分是自然草丛植被。根据区境地貌植被情况可分为3个植被区:
(1)中部低山丘陵植被区
区境以林木植被为主,有长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果林, 经济林多种林木。长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的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柞树、刺槐及灌木丛等。
(2)区境周围波状平原植被区
沿街及道路两旁,以梧桐、女贞及其他风景树、花草为主。
(3)区境南、北、湖湾及平原区
由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花生、油菜、山芋、蔬菜、瓜类、芦苇、莲藕等。
2.1.1.5 水资源
当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是由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为降雨入渗并与地表水体相互补给、参与水体循环的浅层地下水。在计算当地水资源时,需考虑两者之间重复的部分。本区域未开展过专门的水资源调查和规划。由于区域气候、下垫面条件相似,本次当地水资源计算,参照《淮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淮南市水利局规划设计室,2001年)、2004~2007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计算办法和成果,经对比计算、分析,田家庵区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为0.61亿m3,其中地表水0.61亿m3,地下水0.11亿m3,地表、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11亿m3。详见下表 “田家庵区当地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2.1-1 田家庵区当地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亿m3
年型 |
多年平均 |
50% |
75% |
95% |
地表水 |
0.61 |
0.54 |
0.3 |
0.14 |
地下水 |
0.11 |
0.1 |
0.07 |
0.04 |
重复量 |
0.11 |
0.1 |
0.07 |
0.04 |
总 量 |
0.61 |
0.54 |
0.3 |
0.14 |
田家庵区过境水资源主要来自淮干和从其境内入淮的淮河支流瓦埠湖。淮干过境水资源量以鲁台孜水文站实测流量排频计算确定,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227.0亿m3,50%、75%、95%保证率年过境水量为189.2亿m3、114.0亿m3、48.0亿m3。详见表3-2“田家庵区过境水量计算成果表”。
瓦埠湖流域面积4193 km2,市境内面积50km2,分布在田家庵区和谢家集区,从东淝河闸入淮。根据《淮南市山南新区自来水厂(一期)工程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省水文局,2007年,已批准)所采用的分析计算成果,瓦埠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9亿m3,50%、75%、95%保证率年径流量为7.32亿m3、4.95亿m3、3.55亿m3。区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详见下表 “田家庵区过境水量计算成果表”。
表2.1-2 田家庵区过境水量计算成果表
河 流 |
多年平均过境量(亿m3) |
不同保证率过境量(亿m3) |
||
50% |
75% |
90% |
||
淮 干 |
227.0 |
189.2 |
114.0 |
48.0 |
瓦埠湖 |
9.09 |
7.32 |
4.95 |
3.55 |
合计 |
236.09 |
196.52 |
118.95 |
51.55 |
水资源总量为过境水资源量与当地水资源量之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6.7亿m3,其中过境水资源量为236.09亿m3,当地水资源量为0.61亿m3。
2.1.1.6 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田家庵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仅建国后的50余年里,就发生大小洪水15次,其中:较大洪水8次,发生的年份为1950、1954、1956、1982、1991、2003、2005、2007年。
1954年6月至8月,淮河流域大面积连降暴雨,田家庵7月份降雨483.6mm,最大一日(7月5日)降雨141.8mm,7月27日田家庵洪峰水位达24.03m,为历史最高水位。
1982年,淮南降特大暴雨,7月10日,两小时降雨量袁庄190mm,田家庵125mm,8月26日田家庵水位23.9m,8月20日~24日,石姚湾、幸福堤破堤行洪。
1991年淮河沿淮、淮南和大别山区连续发生暴雨,自5月中旬至8月上旬,淮河中游地区有7次降雨过程,强度大,时间长。淮南站最大24小时降雨213mm,30天(6月10日始)降雨达693mm。7月14日田家庵洪峰水位23.82m,淮南市所有行洪区全部行洪,田家庵城区内内涝严重,城市受淹总面积120万m2,其中居民区和城市道路约为70万m2。
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淮南市6月21日入梅至7月22日出梅,31天总降雨452.9mm。7月6日,第一次洪峰通过淮南市,洪峰水位24.38m,创淮南市建国以来最高洪水位。第二次洪峰于7月13日再次通过淮南市,洪峰水位24.18m。7月25日,第三次洪峰通过淮南市,洪峰水位23.23m。自7月3日至8月2日,淮南市田家庵站连续30天处于警戒水位以上。田家庵区石姚湾行洪区受命行洪。据统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受灾人口达95.5万人,成灾人口81.7万人,农田受灾面积115万亩,成灾98.9万亩,绝收80.2万亩。大水损坏堤防236处236.8km,堤防决口121处11.63km,损坏护岸114处,损坏水闸382座,冲毁塘坝725处,损坏灌溉设施4303处,损坏机电泵站207座。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3.77亿元。
2005年7月4日至16日,淮河干流上游、安徽省沿淮淮北普降大雨,淮河水位迅速上涨,淮南市局部地区发生强降雨,内涝严重,受灾37万人,倒塌房屋6333间,农田受灾面积3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9月1日至4日,受台风泰利影响,大别山区降大暴雨,9月6日田家庵站水位达23.44m,是淮南段有记录以来秋汛在最高水位。受灾25万人,倒塌房屋1200间,农田受灾3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
2007年,7月13日凌晨1时,淮河第一次与第二次洪峰叠加通过淮南市,田家庵站洪峰水位23.68m;7月19日15时,淮河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淮南市,田家庵站洪峰水位23.72m,超警戒水位1.42m,为1954年以来淮南市第6洪水位。
(2)旱灾
建国后,田区共有30年发生单季与多季特旱的旱灾,其中包括连续三季受特旱的1年,连续受两季特旱的4年,单季受特旱的14年,连续两季重旱的1年,单季受重旱的7年,春秋两季受特旱的3年。有些年份则是旱涝灾害交替并发,干旱缺水仍然是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1953、1955、1958、1959、1966、1976、1978、1984、1989、1995、1998、2000、2001年等年份的旱情尤为突出。
1953年,冬、春两季受严重旱灾,10--12月降雨67.3mm,3--5月降雨69.9mm,全年降雨591.4mm,大都集中在夏季,6月份淮河最低水位12.36m,该年农作物受旱面积6.7万亩,成灾面积5.3万亩,绝收2.4万亩。
1978年春、夏、秋三季连旱。全年降雨483.6mm。汛期田家庵降雨262.7mm。11月9日,田家庵区水位15.0m,为建蚌埠闸以来最低水位。自3月份起,淮南市连续9个月未下过透地雨,伏天严热,秋后持续高温,局部地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淮河上游曾一度断流,瓦埠湖水抽不上来,抗旱水源严重不足;各抽水站虽日夜开机抽水抗旱,仍给全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导致减产8成。该年农作物受旱面积12.6万亩,成灾面积9.5万亩,绝收7.3万亩。大部分地区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
1995年1月、2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6个月份无降雨。出现了沟坝干涸、水库无水、农田干裂、作物焦黄,其干旱时间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均为历史所罕见。全年降雨量大都集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降雨量较少。小麦、油菜等作物无法播种,淮河水位和瓦埠湖水位极低,抗旱水源严重短缺,农业、水产、养殖业等受灾惨重,部分地区居民和大牲畜饮用水困难。全区农作物受灾减产5~7成以上,该年农作物受旱面积8.1万亩,成灾面积6.8万亩,绝收2.6万亩。局部地区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
2000年春、秋两季特旱,田家庵站3~5月降雨58.4mm,不足常年份的五成,加之上年冬季降雨偏少,土壤严重失水,造成午季作物大面积受灾。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1.9万亩,成灾面积9.6万亩,绝收5.8万亩。农民收入锐减,生活极度困难,人畜饮用水也出现严重的危机。
2001年是田家庵区近五十年内遭受最大旱灾的一年。全年降雨474.4mm。其中3~5月降雨量46.5mm,6-9月降雨量172.9mm,分别为历年均值的22%和32%。由于春、夏、秋三季干旱少雨,降雨量较正常年份偏少,且连续无雨4个月(3~6月)120多天。9月、10月、11月3个月连续无雨90天。该年农作物受旱面积13.1万亩,成灾面积11.6 万亩,绝收7.7万亩。
雨水缺乏是干旱发生的重要原因,它与农时季节关系极大,因在地作物不同,干旱的季节特征也不同。对于田家庵区,夏粮的干旱期主要在冬、春和初夏,如小麦。秋粮的干旱主要在夏、秋,如大豆等。蔬菜则四季受干旱的威胁。正常情况下,汛期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汛期雨量各月分配极不平均,再加上这时期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农作物消耗水量较多。
2.1.2 社会经济状况
根据《田家庵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37.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为1.7:25.0:73.2。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为54836元(按2020年底汇率基准价计算约合8382美元)。
2.1.3 耕地资源及土地利用
田家庵区辖5个乡镇、9个街道,86个社区、28个行政村。全区共有耕地160842.60亩、基本农田78539.91亩。因三和镇整体托管至市高新区,区直管重点农业乡镇为曹庵镇、史院乡和安成镇。根据3调图数据统计,三乡镇现有耕地114882.55亩。详细情况见表2-1,表2-2。
表2-1 田家庵区高标规划耕地资源一览表
乡镇 |
行政村 |
耕地资源(亩) |
高标耕地实施情况面积 |
|
已实施面积(亩) |
未实施面积(亩) |
|||
曹庵镇 |
李桥村 |
2697.15 |
0.00 |
2697.15 |
曹庵镇 |
庞祠村 |
4847.05 |
0.00 |
4847.05 |
曹庵镇 |
孤堆村 |
4336.80 |
4336.80 |
0.00 |
曹庵镇 |
宋王村 |
7486.38 |
351.75 |
7134.63 |
曹庵镇 |
陈巷村 |
8388.86 |
6070.14 |
2318.72 |
曹庵镇 |
大树村 |
5237.16 |
5237.16 |
0.00 |
曹庵镇 |
老圩村 |
2913.61 |
2905.46 |
8.15 |
曹庵镇 |
柳树村 |
2546.72 |
2546.72 |
0.00 |
曹庵镇 |
曹庵村 |
3923.54 |
2614.46 |
1309.08 |
曹庵镇 |
曹水社区 |
1047.15 |
162.74 |
884.41 |
曹庵镇 |
范圩村 |
5879.52 |
2680.03 |
3199.49 |
曹庵镇 |
轩岗村 |
6823.45 |
0.00 |
6823.45 |
小计 |
56127.40 |
26905.26 |
29222.14 |
|
史院乡 |
邵庄村 |
3823.86 |
3823.86 |
0.00 |
史院乡 |
联湖村 |
3849.78 |
2019.86 |
1829.92 |
史院乡 |
涧坝村 |
4244.98 |
3501.36 |
743.62 |
史院乡 |
瓦杨村 |
6396.17 |
3645.56 |
2750.61 |
史院乡 |
尹祠村 |
3783.96 |
0.00 |
3783.96 |
史院乡 |
仇咀村 |
4396.30 |
0.00 |
4396.30 |
史院乡 |
庞岗村 |
4770.11 |
0.00 |
4770.11 |
史院乡 |
闫阳村 |
4830.21 |
1400.43 |
3429.78 |
史院乡 |
史院村 |
3447.15 |
3285.37 |
161.78 |
小计 |
39542.51 |
17676.44 |
21866.08 |
|
安成镇 |
石头埠村 |
2182.60 |
788.23 |
1394.37 |
安成镇 |
上郭社区 |
976.23 |
0.00 |
976.23 |
安成镇 |
连岗村 |
4168.97 |
1415.03 |
2753.94 |
安成镇 |
辛东社区 |
1990.49 |
0.00 |
1990.49 |
安成镇 |
廖湾村 |
2356.02 |
0.00 |
2356.02 |
安成镇 |
黑泥社区 |
1270.99 |
0.00 |
1270.99 |
安成镇 |
徐圩社区 |
744.44 |
0.00 |
744.44 |
安成镇 |
泉山社区 |
235.28 |
0.00 |
235.28 |
安成镇 |
沿淮村 |
1561.20 |
0.00 |
1561.20 |
安成镇 |
淮南化工总厂 |
3.18 |
0.00 |
3.18 |
安成镇 |
王巷村 |
1596.12 |
0.00 |
1596.12 |
安成镇 |
下陈社区 |
459.16 |
0.00 |
459.16 |
安成镇 |
安成社区 |
120.06 |
0.00 |
120.06 |
安成镇 |
陆塘村 |
1103.43 |
0.00 |
1103.43 |
安成镇 |
林王村 |
444.47 |
0.00 |
444.47 |
小计 |
19212.64 |
2203.26 |
17009.38 |
|
合计 |
114882.55 |
46784.96 |
68097.59 |
经调查得知,区内耕地整体利用程度很高,复种指数1.75以上,但由于地形、降水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农田普遍存在田块小而零乱、田坎占地较多等问题,土地利用浪费现象较严重;机械化耕作不便,使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较低;土地利用粗放,集中利用程度较低。致使农业产出率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生产自主投入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图2-1 田家庵区耕地资源分布图
图2-2 田家庵区“两区划定”区域分布图
2.1.4 农田基础设施现状
2.1.4.1 农田水利方面
自“十二五”以来,通过多年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区基本形成了“防洪有屏障,灌溉有设施,除涝有手段”的水利格局。全区水利工程体系共分为以河道堤防为骨干,河道节制闸及大沟拦蓄相结合的防洪体系;以大沟、截洪沟、中小沟为主的沟网与排涝站相结合的排涝体系;以灌溉站和渠道工程相结合灌溉体系,以各乡镇饮水安全工程和城镇供水工程相结合的供水体系。
因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农村用水需求不断递增,水利的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仍显不足。
2.1.4.2 田间道路方面
自2006年中央出台“村村通”工程建设政策,田家庵区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广泛宣传,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通过“国家补一部分、村民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帮扶单位扶持一部分、政府奖一部分”的“五个一”方式,全面启动“畅通工程”建设工作,村与村之间交通比较便利。
2.1.4.3 电力及通信方面
经过国家和地方多年来的持续投资建设,规划区的供电和通讯设施配套完善,农村电网经过改造后,应有的作用得到良好发挥,10KV高压线路及配套的低压线路在项目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低压线路四通八达,电力设施配套完善,电力供应正常。但规划区内部分农业用电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存在标准低,老化严重、安全性能差等突出问题。
通过实施信息入乡工程,规划区内已实现了计算机上网,建立了信息站,同时在运用农业专家系统指导生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
2.1.4.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方面
田家庵区各乡镇在区农业部门及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等部门多年的推广建设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乡镇积极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积极探索土地托管的种植模式,与土地流转相结合,极大提高了科学种田、科技兴农的水平。
田家庵区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治理,土壤改良配肥,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等配套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田家庵区至2022年已实施高标准农田5.12万亩,涉及曹庵镇、史院乡、安成镇三个乡镇。其中2020年实施高标准农田1万亩,项目范围位于曹庵镇范圩村及史院乡联湖、史院和闫阳村;202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1.7万亩,项目范围位于曹庵镇曹庵、陈巷村,安成镇连岗村,史院乡瓦杨村;2022年计划实施高标注农田2.42万亩,项目范围位于曹庵镇孤堆、大树、老圩、柳树村,史院乡邵庄、史院、联湖、涧坝村。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田、水、林、路、电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2-3 田家庵区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区域分布图
2.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3.1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
随着田家庵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将日益加大。客观上要求必须切实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在耕地资源紧缺,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条件下,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2.3.2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现代农业是先进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方式的有机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培育壮大,田家庵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肥沃、结构优、环境美、民安居”,使农田具有较高的技术承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必将为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创造条件。
2.3.3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尽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差距进一步加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田家庵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克服农田障碍因素,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此外,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投资可转化为农民技工现金收入,并将有力促进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
2.3.4 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人多地少,必须立足于集约化经营,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利用农田,保护耕地,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整治,推广节水增效技术,防止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平田整地、沟塘清淤、配套路桥涵闸灌排设施、建设农田林网,可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新农村形象。
2.4 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项目区均为农业为主,多年来,当地人民政府在农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适应性差、农民群众对市场、科技认识模糊、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匮乏,后劲不足等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农业基础条件差,资金匮乏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基础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较低,末级渠道大部分为土渠,多年耕作已基本缺失,农田串灌已成灌溉主要方式。项目区内部生产路严重缺失,机械化作业程度偏低。
2.4.2 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低
多年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部门经费投入不足,信息闭塞,推广手段落后,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不能发挥应的作用。镇、村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不健全,造成新技术、新成果产业化转化困难。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对于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抱着等、看、试的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而,必须加大对科技培训、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加大科技网络建设力度。
2.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引进,产品销售等社会化服务仅靠农技站运作,远远不能满足全镇农民的需要,虽说近几年乡镇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农民认可度没有达到,发展较为缓慢。
2.4.4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低
项目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依然是分散的,达不到农业大中型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统一社会化服务有困难,不利于形成市场,不利于推行产业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势必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5.1 领导重视,政策优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近年来,国家将持续加大对中部地区、特别是对中部粮食主产区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淮南市委市政府和田家庵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
2.5.2 自然条件优越
项目区所在地耕地较为平坦、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工程实施,水资源较为丰富,可有效利用水资源;外部骨干工程均已具备,防洪能力满足条件。
2.5.3 干群要求开发呼声高
经过近几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实施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项目实施的效益十分明显。未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在本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希望能像其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样改善生产条件。因此在宣传发动过程中,项目区群众态度积极踊跃,对项目实施极力支持,通过分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各位群众代表同意项目实施。且能够积极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后续保障。
2.5.4 治理后增产潜力大
田家庵区耕地目前属中低产水平,通过本规划中6大工程措施的实施,可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通过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可实现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现状农作物种植由于田间工程基础设施较差,灌溉水源得不到保证,使得农作物种植成本较高,这其中还未计入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同时,务农种粮不如打工;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因外出务工导致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种种原因造成种粮后劲不足。这不仅使各级政府十分关注,也使广大农民感到束手无策。实施本项目,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田排灌现状,改善农业机耕机收条件,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产量,质量以及出售价格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项目区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的粮食种植积极性。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优先建设口粮田,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统一组织实施与分区分类施策相结合,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注重提质增效,强化监督考核,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切实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基础。
3.2.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力度,落实区级财政分担支出责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3.2.2 规划引领,突出重点
衔接乡村振兴、国土空间、水利发展等相关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保证田家庵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稳产增产。
3.2.3 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根据田家庵区农田分布和自然条件,综合考虑耕作要求、区划范围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需要等,确定平原、丘陵不同区域连片规模,实行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连片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提高建设水平。
3.2.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田家庵区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农田基础条件和障碍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与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3.2.5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以绿色发展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2.6 建管并重,良性运行
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使用监管机制,确保建设成效。健全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发挥跟踪监测效益。
3.2.7 依法严管,良田粮用
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全面上图入库,强化用途管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高标准农田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保障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
3.3 选址原则
符合本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符合“两区”划定及相关建设工作要求,“两区”划分完成后可以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要求,推进高标农田建设。
在国家基本农田划定的区域内,够长期保持不被转为非农用地。
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兼顾尽快提高粮食产量的当前需求;以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为主,具备生产潜力。
所选规划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状况合项目建设的要求。通过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质量监控及其配套集成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够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
规区农民要具备实施项目最基本的素质,对项目建设内容有较强的主、客观需求,对建设项目积极性高。
项目所在区域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实施项目有较深的认识,较高的积极,并且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及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规划区选址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淮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建设内容符合各专项规。
规划区要属于传统粮食种植区、覆盖“两区”划定,符合高标准农田相关建设要求。规划区农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严重制约粮食生产。
规划区在田家庵区涉农资金规划中与其他部门项目建设区不重合。本着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为目的进行选址,响应省、市区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进行规划选址。规划项目实施后,将极大改善规划区的农田耕作环境,提高农田的灌溉与排涝条件,为规划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3.4 建设目标
3.4.1 总体目标
规划期内,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稳定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障田家庵区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至规划期末,建成高标准农田7.62万亩(约束性),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0.62万亩。以此稳定保障0.8亿斤(4万吨)以上粮食产能。
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3.4.2 具体目标
专栏1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目标值 |
属性 |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到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2万亩 |
约束性
|
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2万亩 |
|||
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2万亩 |
|||
2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条件允许时,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0.62万亩 |
预期性 |
3 |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能提高100公斤左右 |
预期性 |
4 |
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 |
10%以上 |
预期性 |
5 |
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6 |
耕地质量提升 |
0.5个等级以上 |
预期性 |
依据全国及本省划分的区域、类型,以及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2021~2022年,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达到2250元,从2023年起,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规划期末应达到3000元及以上,同时努力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社会投资力度,尽可能提高资金投入强度。
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区农田建设现状,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因素,重点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要求,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执行全省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规范,工程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建后管护等要求。
4.2.1 田块整治
根据田家庵区域分布农田特点,平原区田(地)块,以道路或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条田,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丘陵区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做好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田块建设宜集中连片,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土层厚度一般应达到50cm,水浇地和旱田耕作层厚度应在25cm 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应不小于20cm。土地平整时确需打乱耕作层的,应剥离耕作层单独堆放,土地平整后再回填利用。田块方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
(1)平原区以修筑条田为主,条田长度100m~500m;田块宽度50m~300m。丘陵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梯田田面长度宜为100m~200m;水田区格田长度宜为 60m~120m,宽度宜为20m~60m。
(2)耕作田块应实现田面平整,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不超过±3cm;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不超过±5 cm。
(3)地面坡度为 5°~25°的坡耕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土层较薄时,宜先修筑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
(4)平整土地形成的田坎结合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梯田修筑与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相结合,提高防御暴雨冲刷能力;梯田土坎高度不超过1.5m,石坎高度不超过3m。优先采用植物坎等生态型保护方式。
4.2.2 土壤改良
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cm 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旱地有机质达到15g/kg 以上,水田20g/kg 以上。2021~2025年,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1g/kg。土壤pH值保持在 5.5-7.5。
(1)退化土壤治理。根据土壤退化的原因,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或工程等综合措施治理。酸化土壤治理时,应根据土壤酸化程度,利用石灰质物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进行改良,改良后土壤pH应保持在5.5以上。盐碱土壤治理可采取工程排盐、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pH值保持在8.5以下。沿路、沿渠、沿田块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防治农田土壤沙化。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种植绿肥、适度深耕、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治理土壤板结。
(2)障碍土层改良。障碍土层包括犁底层、白浆层、黏盘层、钙盘层(砂姜层)、铁盘层、盐盘层等类型。障碍土层主要用深耕、深松的方法进行改良,消除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和水分运行的限制。作业深度视障碍土层距地表深度和作物生长需要的耕层厚度定。
(3)土壤培肥。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应通过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实现耕地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g/kg,各项养分含量指标达到并保持在全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中值以上。应根据目标作物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统筹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确定各种肥料施用量和养分配比。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2.3 灌溉排水
(1)灌溉设计保证率
旱作区70%~85%,水稻区75%~90%。
(2)农田排涝标准
暴雨重现期采用10年一遇,旱地、水浇地1d~3d暴雨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设施农业种植区1d暴雨1d排除,水田区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3)农田排渍标准
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时3d~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田面以下0.4m~0.6m;稻作区在晒田期3d~5d内降至田面以下0.4m~0.6m。
(4)水源工程建设标准
灌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小塘堰(坝)容量应小于10000m3,坝高不超过5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小水池(窖)容量宜控制在2000m3以下。小水池(沉沙池)边墙应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0.3~0.5m,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支渠(含)以下引水和提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灌溉保证率、设计灌水率、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控制在1.0m3 /s以下。
(5)渠(沟)道工程建设标准
在固定输水渠道上的分水、控水、量水、衔接和交叉等建筑物应配套齐全。平原地区斗渠(沟)以下各级渠(沟)宜相互垂直,斗渠(沟)长度宜为1000~3000m,间距应与农渠(沟)长度相适宜;农渠(沟)长度、间距应与条田的长度、宽度相适宜。井灌区采用明渠输水的,渠(沟)设置可参照执行。斗渠和农渠等固定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排水渠道可采取生态型结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管道输水灌溉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管道系统应结合地形、水源位置、田块形状及沟、路走向优化布置。支管上布置出水口,单个出水口的出水量应通过控制灌溉的格田面积、作物类型、灌水定额计算确定。各用水单位应独立配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干管续灌、支管轮灌的工作制度。规模不大的管道系统可采用续灌办法。季节性冻土区,冻土深度大于10cm的衬砌渠道应进行抗冻胀设计。固定暗渠、管道应埋在冻土层以下,且埋深不应小于60cm,管道系统末端需布置泄水井。
(6)渠(沟)系建筑物建设标准
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实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涵),管理方便,运行良好。还应满足灌溉与排水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满足生产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溉与排水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单跨不宜超过10m。桥宽宜与所连接道路的宽度相适应,不宜超过6m。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宜设置分水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跌水和陡坡应采用混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高效节水、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及排水沟末端处应根据需要设置量水堰、量水槽等量水设施。
在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条件时,建筑物结构形式应简单实用,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斗渠级以下可采用装配式结构或可回收性材料。
(7)排水沟系工程建设标准
有排涝或排渍任务要求,在无塌坡或塌坡易于处理地区或地段,宜采用明沟排水;排渍采用明沟降低地下水位的,不易达到设计控制深度,或者明沟断面结构不稳定、塌坡不易处理时,宜采用暗管排水;当采用明沟或暗管降低地下水位,不易达到设计控制深度时且含水层的水质和出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采用井排。田间衬砌排水沟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小于15年。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截流沟和防洪沟,可采用砖、石、混凝土等结构衬砌,长度宜在200~1000m之间。斗沟长度宜为800~2000m,间距宜为200~1000m,丘陵区防洪斗沟、农沟的长度可适当缩短,因地制宜,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宜为200~1000m。
4.2.4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与村村通、村组通公路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尽量少占农田,不应破坏已有的各项基础设施;平原地区田间道路尽量短顺平直;丘陵山区应随地形变化适当弯曲,随坡就势,节省土石方。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达到100%, 丘陵区不应低于90%。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1~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田间道(机耕路)路面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平整度的要求,宜采用生态混凝土、碎石等硬化材质并采用车辙路、砌块间隔铺装等生态化路面结构。道路两侧可设置路肩,路肩宽宜为30~50cm。在暴雨冲刷严重的区域,田间道路面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的路面层在不同区域可有所差异,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质。田间道采用生态混凝土路面时,应由面层和基层组成;采用砂石等级路面结构层时,可不设基层。路基高度应不低于地面,当地面排水良好时,路面高于地面应不小于0.3m;水田区,路面高于地面应不小于0.5m。
4.2.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一般应不低于90%,农田防洪标准按重现期10~20年一遇确定;水土流失治理率不低于90%。沟道治理宜保留沟道天然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沟道断面形式及尺度应避免均一化、单一化。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形成配套完善的坡面灌排体系。
平原地区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丘陵山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并且应修筑岸坡防护、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设施。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得低于90%。将农田林网建设与地块整治、道路沟渠修建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确保项目区内适宜建设农田林网的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留有相应植树造林空间,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平原河网区在沟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应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的自然生态型来固岸。丘陵山地区和丘岗冲垅区应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的生态型工程。沟道水下淤积、沉积物应进行清淤疏浚,深度不宜超过1m。稳定的坡面宜种水土保持草护坡,并选用生长快的低矮匍匐型草种。土质坡面宜采用直接播种法。护坡造林应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混交方式。同时宜选用适应当地条件、速生的乔木和灌木乡土树种。
4.2.6 农田输配电
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农用输配电建设包括配电线路工程和配电装置工程。农田输配电建设一般采用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10kV农田输配电线路优先采用架空线方式,架空线路宜选用JKLYJ架空绝缘铝导线,电力电缆线路选用YJV22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缆,大跨越等特殊情况可采用绝缘钢芯铝绞线;新建或改造的低压线路以架空绝缘线为主,特定区域可采用低压电缆或集束导线,设置警示标识。变配电设施应选用适合的变压器、配电箱(屏)、断路器、互感器、避雷器、接地装置等相关设施。农田输配电设备接地方式宜采用TT系统,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宜采用IT系统。根据农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应根据输送容量、供电半径选择输配电线路导线截面和输送方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电压等级、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设计标准应满足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有关规定,提高输电效率,保证运行安全。高压线的线间距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结合运行经验确定;塔杆宜采用水泥杆或拉线水泥杆,应在塔杆上标明线路的名称、代号、塔杆号等;塔基宜选用预制底盘或混凝土基础。
4.2.7 科技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应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丘陵山区不低于70%;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覆盖率应达到85%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为跟踪监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耕地生产障碍因素与设施损毁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肥改良、治理修复、设施维护,按不低于每5万亩设置1个监测点的密度要求,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监测点对农田生产条件、土壤墒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农业投入品、作物产量、农田设施维护等情况开展监测,为有针对性提高高标准农田质量与产能水平提供依据。
4.2.7.1 建设管理与建后管护
建立项目申报、土地权属调整、上图入库、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的全面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 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稳定有效利用。加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地表沉陷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按照《安徽省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精神,稳步推进本区高标准农田保险工作。
5.1 建设规划
根据田家庵区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的原则,通过实施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科技推广等工程措施。
田家庵区辖5个乡镇、9个街道,86个社区、28个行政村。全区共有耕地160842.60亩。区直管重点农业乡镇为曹庵镇、史院乡和安成镇。根据3调图数据统计,三乡镇现有耕地114882.55亩。本次规划选址于此三乡镇,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62万亩,其中2021~2022年已实施4.12万亩(2021年实施1.7万亩、2022年实施2.42万亩),2023~2030年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5.5亩,具体见表5-1,位置见图5-1。
表5-1 田家庵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表
序号 |
乡镇 |
涉及行政村 |
建设规模 (万亩) |
备注 |
1 |
曹庵镇 |
曹庵村、陈巷村 |
1.0 |
2021年已实施 |
2 |
史院乡 |
瓦杨村 |
0.4 |
2021年已实施 |
3 |
安成镇 |
石头埠村、连岗村 |
0.3 |
2021年已实施 |
|
小计 |
|
1.7 |
|
1 |
曹庵镇 |
柳树村、大树村、孤堆村、老圩村 |
1.52 |
2022年已实施 |
2 |
史院乡 |
史院村、邵庄村、联湖村、涧坝村 |
0.9 |
2022年已实施 |
|
小计 |
|
2.42 |
|
1 |
曹庵镇 |
庞祠村、李桥村 |
0.72 |
计划内实施 |
2 |
曹庵镇 |
宋王村 |
0.68 |
计划内实施 |
3 |
史院乡 |
尹祠村、涧坝村、瓦杨村 |
0.7 |
计划内实施 |
4 |
史院乡 |
仇咀村 |
0.4 |
计划内实施 |
|
小计 |
|
2.5 |
|
1 |
曹庵镇 |
轩岗村 |
0.62 |
增量计划实施 |
2 |
曹庵镇 |
范圩村、曹水社区、曹庵村 |
0.45 |
增量计划实施 |
3 |
史院乡 |
庞岗村 |
0.43 |
增量计划实施 |
4 |
史院乡 |
联湖村、闫阳村 |
0.5 |
增量计划实施 |
|
小计 |
|
2 |
|
1 |
安成镇 |
廖湾村、连岗村、石头埠村 |
0.6 |
后备计划实施 |
2 |
安成镇 |
沿淮村、王巷村、陆塘村 |
0.4 |
后备计划实施 |
|
小计 |
|
1 |
|
|
总计 |
|
9.62 |
|
图5-1 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区域图
田家庵区地处地形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多样,平原、丘陵兼有,地域特征差异较为明显。依据田家庵区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相对一致、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粮食作物生产与农区划相对一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两个区域,并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
表5.2-1 各类型区涉及的重点乡镇
分区 |
区域 |
乡镇 |
淮北平原区 |
田家庵区 |
曹庵镇、史院乡、安成镇 |
以各分区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打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
5.3.1 重点建设任务
规划中涉及的曹庵镇、史院乡及安成镇属淮北平原区。地貌类型属黄淮海平原南部,以黄泛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属暖温带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土地开发整治潜力大,适于农业专业化发展。土壤类型以潮土、砂姜黑土、棕壤为主,地力较差。夏季雨水集中,灌溉较少,春旱、秋旱频繁发生,抗旱压力大。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田间沟渠防护少,易旱易涝,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已建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偏低,部分项目工程设施维修保养不足、老化损毁严重。规划期内应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重点建设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粮油保障基地。
(1)开展土地平整,提高单块土地归并、集中度,适应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需要。根据平原地形地貌特点,可适当放大耕作田块长宽度,进行归并、集中,提高单块田面积,以利于机械化作业。结合农艺措施,使耕作层厚度达到 20cm 以上, 田面平整度±5cm。
(2)实施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肥施用,培肥土壤地力,适应粮食高产稳产生产需要。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等途径,重点治理砂姜黑土、沙土等低产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g/kg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改善。实施土壤深松、深耕、免耕覆盖等措施,增强保肥保水能力。
(3)加强灌溉渠系建设,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完善配套灌排体系。合理布局建设灌排沟渠设施,配套建设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灌溉、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使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0%,其余地区达到 80%。建设田间拦蓄设施,建立大沟闸、堰,保护、蓄积水资源,抬高地下水位。开展沟渠配套建设和疏浚整治,增强农田排涝能力。配套输变电设施。抓好以大沟为单元的除涝配套,防止短期涝渍,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 10 年一遇。
(4)进行农田路网建设,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适应以农机化为主体的生产道路交通需要。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和下田坡道或下田涵管,保证农田道路畅达、循环,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 100%。机耕路的路面宽度 3~6m,宜采用混凝土、砌石、碎石等材质的硬化道路;生产路面宽度控制在 3m 以内,优先采用土质路,也可采用砂石路、泥结碎石路等。
(5)强化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适应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需要,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有机衔接,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在有显著主害风的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配置,尽可能与生态林、环村林等相结合。选择适宜乡土树种,林木成活率达到 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 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在沟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应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护岸固坡,形成自然生态型防护工程。
5.3.2 分年度建设内容
5.3.2.1 2021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本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7000亩,其中曹庵镇10000亩,史院乡4000亩,安成镇3000亩。
曹庵镇项目区涉及曹庵村、陈巷村,建设面积共10000亩,项目区北至大通区交界,南至曹水社区和范圩村,东至长丰县交界,西至宋王村、大树村、柳树村交界。史院乡项目区涉及瓦杨村,建设面积共4000亩,项目区北至尹巷,南至三叉涧,东至东涧沟,西至双圩。安成镇项目区涉及石头埠村、连岗村,建设面积共3000亩,项目区北靠淮河,西邻十涧湖湿地公园, 东至淮河大桥,南与安成镇辛东社区接壤。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泵站和塘坝整治,沟渠衬砌和沟渠开挖,新建桥梁、闸、涵、放水口等配套建筑物,开挖、护砌、清淤排水沟,修建和硬化斗农渠;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砼路和砂石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栽植树苗等;科技推广措施内容有新建耕地质量监测点,购置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配套公示牌、项目标识标牌等。
5.3.2.2 2022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本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4200亩,其中曹庵镇15200亩,史院乡9000亩。
曹庵镇项目区涉及柳树村、大树村、孤堆村、老圩村,建设面积共15200亩,项目区北至大通区交界,南至曹水社区和范圩村,东至长丰县交界,西至宋王村、大树村、柳树村交界。史院乡项目区涉及史院村、邵庄村、联湖村、涧坝村,建设面积共9000亩,项目区北至曹庵镇交界,南至庞岗村和尹祠村,东至轩岗村和瓦杨村,西至张巷、马圩交界。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泵站和塘坝整治,沟渠衬砌和沟渠开挖,新建桥梁、闸、涵、放水口等配套建筑物,开挖、护砌、清淤排水沟,修建和硬化斗农渠;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砼路和砂石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栽植树苗等;科技推广措施内容有新建耕地质量监测点,购置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配套公示牌、项目标识标牌等。
5.3.2.3 2023-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3-2030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具体详见下表。
表5.3-1 2023-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性质 |
乡镇 |
涉及行政村 |
建设规模(万亩) |
主要建设内容 |
备注 |
1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曹庵镇 |
庞祠村、李桥村 |
0.72 |
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及科技推广措施等 |
计划内优先实施 |
2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曹庵镇 |
宋王村 |
0.68 |
计划内优先实施 |
|
3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史院乡 |
尹祠村、涧坝村、瓦杨村 |
0.7 |
计划内优先实施 |
|
4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史院乡 |
仇咀村 |
0.4 |
计划内优先实施 |
|
5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曹庵镇 |
轩岗村 |
0.62 |
增量计划实施 |
|
6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曹庵镇 |
范圩村、曹水社区、曹庵村 |
0.45 |
增量计划实施 |
|
7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史院乡 |
庞岗村 |
0.43 |
增量计划实施 |
|
8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史院乡 |
联湖村、闫阳村 |
0.5 |
增量计划实施 |
|
9 |
田家庵区安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安成镇 |
廖湾村、连岗村、石头埠村 |
0.6 |
后备计划实施 |
|
10 |
田家庵区安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
安成镇 |
沿淮村、王巷村、陆塘村 |
0.4 |
后备计划实施 |
|
|
合计 |
|
|
|
5.5 |
|
|
6 管理与改革
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良性运行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田家庵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管理责任落实、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6.1 建设管理
6.1.1 组织管理
田家庵区政府及时研究和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完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管理承包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制度,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政府对项目的监督管理。
田家庵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报送和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度、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确保建设与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力求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6.1.2 资金管理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投入。田家庵区财政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省级统筹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出台鼓励、扶持、奖补政策,引导企业、个人等投资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管理。
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在建设过程中,田家庵区财政局将对工程建设资金和劳务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帐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审核工程的预、决算,有效控制项目工程的投资和进度。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的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并实行工程资金报账制。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向受益区农民张榜公布,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专帐管理。项目施工单位根据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申请拨付资金,对已完成工作量填写报帐申请表,经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和工程人员签字后,再由项目第一责任人审查,连同所有财务原始凭证,经财务负责人审核和法人代表审批后在资金专帐报销。实行项目资金的竣工审计制度,待项目实施结束后,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专业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6.1.3 建设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服从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严格立项审批程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具有相应资金的单位承担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报送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依据总体规划,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各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相关乡镇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农技、水利等部门人员技术水平。积极探索在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检查监督和验收工作,督促落实本项工程建成后的经营和管护责任,并将年度实施项目情况进行公示。工程竣工后,由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管理工作,明确验收工作职责和指南,核查各地验收情况。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验收工作方案并负责全市高标项目竣工验收。县区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高标项目初验和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对项目竣工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要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资金区级报账制、竣工决算审计制”等各项工程建设基本制度,而且要对项目进行实时公示,并推行工程责任管护制度。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项目建设主体和责任人。二是认真落实招标投标制,把好工程建设入口关。均根据《招投法》和《招投标条例》的规定按程序进行公开招标,并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把关,规范招标工作,降低工程造价。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健全项目监管手段。同时聘请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到工程质量监督全过程,进一步健全了项目监管手段。四是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增强项目建设公开性。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示制操作规程要求,将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及竣工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公示,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保证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透明。五是严格工程管护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社会效益。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损毁、谁维修”的原则,对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实行层层责任制,分别与当地乡镇和行政村签定管护责任书,确保工程发挥长效作用。
6.2 建后管护
6.2.1 管理体制
突出政府主导,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加强田家庵区农田建设管理机构建设与改革,建立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基层体系;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深化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型农业农村要求的农田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结合工程实际,统筹谋划,逐步实现全区高标准农田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管护的多样化、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使工程的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
按照《安徽省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精神,稳步推进本区高标准农田保险工作。
6.2.2 运行机制
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农民用水协会、水利合作社、市场化抗旱服务组织、种粮大户、物业化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管理服务组织,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抗旱设备的所有权、规范经营权、保障受益权,落实服务主体和责任,探索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6.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统筹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终端用水管理机制建立,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6.2.3.1 理顺水价形成机制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节水、统筹兼顾的原则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
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和税金;非农业用水(不含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
6.2.3.2 水价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视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集体所有以及民办民营的各类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6.2.3.3 强化计收管理
除国家法律、法规及政府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水价上加收任何名目的费用,不得截留、平调、挪用和减免水费。水利工程水费由供水经营单位计收,未经供水经营单位授权或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计收水费。
6.2.4 管护资金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区政府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管护资金。综合本区物价、人力成本等综合因素,制定管护经费标准,对灌溉泵站、渠系、机耕路、生产桥(涵)、农田林网等公益性强的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由区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完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建立管护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依据全国及本省划分的区域、类型,以及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2021~2022年,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达到2250元,从2023年起,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规划期末应达到3000元及以上,同时努力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社会投资力度,尽可能提高资金投入强度。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总投资25236.72万元(以2022年投资标准测算),主要用于: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科技推广等工程。
表7-1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年)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乡镇 |
涉及行政村 |
建设规模(万亩) |
总投资(万元) |
1 |
2021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史院乡、安成镇 |
曹庵村、陈巷村、瓦杨村、石头埠村、连岗村 |
1.7 |
3825 |
2 |
2022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史院乡 |
柳树村、大树村、孤堆村、老圩村、史院村、邵庄村、联湖村、涧坝村 |
2.42 |
5445 |
3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 |
庞祠村、李桥村 |
0.72 |
1620 |
4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 |
宋王村 |
0.68 |
1530 |
5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史院乡 |
尹祠村、涧坝村、瓦杨村 |
0.7 |
1575 |
6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史院乡 |
仇咀村 |
0.4 |
900 |
7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 |
轩岗村 |
0.62 |
1395 |
8 |
田家庵区曹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曹庵镇 |
范圩村、曹水社区、曹庵村 |
0.45 |
1012.5 |
9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史院乡 |
庞岗村 |
0.43 |
967.5 |
10 |
田家庵区史院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史院乡 |
联湖村、闫阳村 |
0.5 |
1125 |
|
田家庵区安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安成镇 |
廖湾村、连岗村、石头埠村 |
0.6 |
1350 |
|
田家庵区安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安成镇 |
沿淮村、王巷村、陆塘村 |
0.4 |
900 |
|
合计 |
|
|
9.62 |
21645 |
7.2 资金筹措
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投资资金是以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为主,广辟渠道、多方筹资、引导农民投入、社会力量投资。田家庵区应根据区财力实际情况和现行投资政策,以及当地农民的筹资能力,按照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总投资216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164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1443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607.5万元,市区两级财政配套3607.5万元(其中2021年含企业配套资金683万元未介入本次统计)。
8.1 效益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因子较多,因子之间关系复杂,其效益最终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是确保了项目区粮食的高产增量,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项目的实施为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为当地农民务工提供了条件,生产条件的改善可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务工时间创造财富,扩大内需,从而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显著。
8.1.1 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工程建成后,对农、林、牧、渔等各业因提供或改善水利条件而获得的效益。本次规划采取分摊系数法计算,该方法是一种以产量或产值对比来计算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方法。农田水利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农、林、牧、渔业获得的总增产量是综合措施的结果,它不仅是水利单一因素的作用,还有考虑到作物品种改良、肥料用量增加、耕作技术、植保技术改善、养殖技术水平提高等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农业总增产值须在水利措施和其他措施之间进行合理分摊,水利分摊到效益即为农田水利工程实际产生的效益。农田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体现在增产、增值、节水、节地等方面。
农田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按有、无工程对比可获得的直接效益计算。直接效益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水利分摊系数水稻区取0.55,旱作区取0.45。田家庵区水旱作物比约为7:3,取水利分摊系数为0.52。
8.1.1.1 灌溉效益
2021~2030年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面积共9.62万亩,预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
本工程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增收、减灾、节水、省工等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后,一是改善了灌区用水条件,提高现有灌溉面积的灌溉质量和灌溉保证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减少跑水、漏水、漫水等现象,节约的水量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减少了劳动强度及劳力投入。
8.1.1.2 除涝减灾效益
据初步预测,本工程通过对排水体系等除涝工程治理可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6万亩,按平均每年每亩减少粮食损失20kg估算,粮食综合价格按2.18元/kg,则年除涝减灾效益为156.96万元。
8.1.1.3 节水、节能效益
规划实施完成后,预计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目前的0.56左右提高到0.60以上,多年平均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量约45m3。则项目区9.62万亩灌溉面积年节约用水量约为432万m3,按0.056元/m3计算,年节水、节能效益约24万元。
8.1.1.4 4生产资料节本
本规划建设9.62万亩高标准农田,按照高标准农田的规范措施进行管理、生产,通过机耕路建设,将大大改善项目区农田农机耕作条件,提高了耕作效率,进一步实行机械化耕作节约劳力成本,经估算,采用机械化耕作每亩需220元,但每亩可减少人工4个工日,人工费70元/工日,合计280元/亩,即节本60元/亩,按9.62万亩农田估算,每年可节本约577.2万元。
8.1.2 社会效益
8.1.2.1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对农田以及分布散乱、弯曲的排水沟和荒草地、滩涂地等进行整理,使得荒草地、滩涂地等未利用地得到了有效利用,预计可新增耕地率约为1‰,将大大缓解全区的土地占补矛盾。
8.1.2.2 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
本规划实施以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将得到较完善的配套,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区内绝大部分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耕作田;加之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增加耕地产出率。
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有利于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使得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规划实施后,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收入。
规划实施后,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为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避免“插花地”的出现,可以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全区的社会稳定。
8.1.2.5 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
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土地经营基本可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下降,为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创造有力的条件,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8.1.2.6 改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农民那种终日田间劳作模式将被机械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被市场化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所取代。
8.1.3 生态效益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大大提高灌溉保证率、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灌溉用水,从而增加生态用水,对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也是实施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建设过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通过田块整治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将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使土壤表土抗蚀能力增强,农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营造防护林、绿化林带,合理布设排灌设施,使得沟、渠常水流量稳定,区域将形成小气候,加之生产中不断培植有机肥,土壤养分不断提高,蓄水、保肥、抗蚀能力将不断增强,有效地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8.2.2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标准(GB 508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93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8.2.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一般多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本次规划设计中采用目前应用较广的类比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一种普通适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评价工程影响时,要对工程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环境因子进行现状评价,代表无工程的情况;对于有工程的情况,通过预测分析确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进行对比。如果有工程的环境变化能通过相似工程前后对比获得,则以此与环境基线值或背景值比较,评价工程的环境影响。
8.2.4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议中的一切人类活动,包括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及国家政策等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系统的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摸清原规划区污染源和污染现状等因素,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然后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施工期及竣工运行后环境影响评价。
8.2.4.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排放一定量的废水、废气和噪声,并因开挖、占地和运输等工程活动,将在施工期间对局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期要修筑一些临时工程,基础开挖、施工场地材料的堆放、土料的开采与弃土的堆放会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临时占地的植被将遭到临时破坏,永久性占地植被将被丧失,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建设过程中,由于渠道挖损或压埋规划区域的原地貌形态和地表林草、作物植被,使原有的耕地结构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
(2)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过程中,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对地貌景观和植被的损坏很大,随意弃渣,极易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抬高下游河道水位等。此外,工程建设开挖造成大量的裸露边坡和缺乏耕作层土壤的闲置地产生,自然恢复植被困难,在外应力如风和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直接侵蚀基础,甚至造成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
(3)施工现场噪声污染
工程在施工期使用的部分机械和运输车辆及施工开挖、钻孔、混凝土浇筑等施工过程,会发出一定噪音,造成噪声污染,施工期间,由于施工人员活动频繁,机械进出较多,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扬尘及废物的污染
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大量粉尘将会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带来一定不利的影响,施工产生的污水排放量大,施工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主要是日常生活排放的,这部分对农田无污染,但有机物含量高,容易孳生蚊蝇产生病原菌,易传播疾病,对施工队伍造成危害。生产废水主要来自砂石料的冲洗、机械冲洗等,悬浮物含量较高,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会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影响城镇和居民用水质量。
8.2.4.2 工程竣工运行后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竣工运行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区域水文水势影响评价
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建设将美化和改善河流河段的环境,在恢复河道面貌、改善水质、淤泥变废为宝等方面给当地居民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使得河道与岸边交通、绿化等融为一体,将清水绕村的崭新活力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给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条件。
(2)对污染物运移传输的影响
高标准农田工程竣工后,将会减少水、肥、药的流失,减轻了农业的面源污染。部分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了地表水与土壤深层流失水量,使得田间养分、农药的流失量大大减少,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也随之减轻,有利于保护水质,也可避免渍害和盐碱灾害的发生。
(3)生态系统影响
高标准农田工程实施后,可以美化田家庵区生态环境,田间路两侧新建生态景观林,能够改善规划区的环境质量,渠道衬砌、水库除险加固、边坡治理等措施均能够减少规划区目前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防风固土、涵养水分、调节农田小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区各种配套建筑物的兴建和绿化的实施,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4)土壤系统影响
高标准农田工程实施后,减轻了旱涝灾害,提高了田家庵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可大大减少输水和漏水损失,减少能源消耗,排水系统完善后,涝水能及时排出,地下水位可以得到控制,防止地下水位过度升高,同时可以防止潜水过度蒸发,阻止盐分在土壤表面累积。
(5)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实施后有利于改善和维护规划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使水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对农村的社会稳定、生活条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为田家庵区社会经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工程在建设期间虽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均可通过相应措施予以减少或避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保护施工期生态环境:
①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尽量减少施工临时用地。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耕地植被的破坏,管线布置、土石方开挖、砂石料的采用等,均应考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
②施工中土料、砂石料开采、弃渣堆放用地应避好就劣,尽量使得挖填土石方平衡,减少弃土、弃渣量,防止水土流失;
③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施工造成的植被和表层土壤的破坏,预防土壤侵蚀;把工程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且在施工竣工后加强对破坏植被进行恢复、再造;
④在水库及渠道等沿线营造防护林,使其发挥保水护土、护库、护岸、护渠的生态作用;
⑤建立健全灌、排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避免不适当施肥导致土壤受到污染,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⑥做好规划区整治及绿化工作。在工程建成后,应做好绿地工作,靠水面处种植耐湿、耐旱植物,如垂柳、松柏等,山坡上种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以观赏植物为主,乔木与灌木搭配,并适当搭配藤木植物及花卉,以增加观赏价值,美化生活区。
8.2.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通过对规划建设中各环境因子的评价分析,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在于施工期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经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后可得到有效减免或减轻。同时,本项目既是防治洪、涝、旱灾的兴利工程,又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的环境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显著提高县域内防洪、灌溉、排涝、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可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保护当地水土资源,提高沟河的排水能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灾害发生频率。
综上所述,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影响是暂时的,经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后可得到有效地减免和减轻。并且本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工程的有利影响远大于弊端,故从环境的角度来看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是可行的。
9 保障措施
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加强农田建设资金管理,严格高标准农田规划实施,强化农田建设基础工作,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规划实施,确保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
9.1 组织保障
强化政府职责,实行“区级指导、部门牵头、镇级负责”的政府责任机制。为了加强对田家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领导,田家庵区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并在田家庵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设立工程规划建设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
田家庵区区委、区政府继续实行区长负责制,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工作,各有关乡镇具体负责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层层落实责任,抓规划、抓工程质量、抓资金安全。各部门及各有关乡镇领导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把高标准建设这件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项目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办法。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局面,切实保障本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实施。
9.2 机制保障
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资金区级报账制、竣工决算审计制”等工程建设基本制度,坚持完善和落实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护各个环节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进一步规范项目设计,把好项目设计方案审查,做到项目设计现场要调查到位、重要问题解决要设计到位,实际需求要优化到位。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各部门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工程质量等监督检查,各部门都要执行定期督查制度。工程竣工后,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开展绩效评价,并于每年年末将结果逐级上报。
9.3 投入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与所有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体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群众性、公益性事业。为满足项目工程建设的需要,要广泛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民办公助”的方法,多渠道、多层次筹措项目资金。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项目,政府财政发挥主导作用,在中央、省级投资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配套资金需及时配套到位,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本级安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全额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安排,足额到位。推进各级各类资金整合,各乡镇要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要求,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范围大,所需工程投资较大,单纯依靠国家、省级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市、区两级财政须拿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受益群众亦要自筹一部分资金,同时,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或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运作模式,推行“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政府-私人-合作”(PPP)等灵活多变的市场融资模式,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
9.4 技术保障
依据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各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技术培训,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和其他涉农涉水部门组织相关乡镇的农技、水利人员实施集中培训,使乡镇农技、水利技术人员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基本技术力量。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项目开展主要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规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完成的数量、质量和工期等,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工程质量控制主要由各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工程师按照项目划分对施工现场检查、监督,并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
施工应建立健全质检机构,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施工单位应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并配备专职质检员,承担工程的自检任务。施工单位的自检人员应密切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有关资料。
建设、监理单位也应建立质量检查体系,对工程进行复检。有关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9.5 宣传保障
为使广大农民群众关心、了解、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各相关镇政府、村两委需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宣传工作,通过利用会议、宣传标语、新闻宣传、传单等方式大力加强了项目宣传,多方位的为群众解释项目建设的意义、标准及各方的义务和责任。使项目实施地的群众真正的了解认识了这项惠农工程,提高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9.6 贯彻法规,加强监督
为更好保证田家庵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建设单位需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依法管理好各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建设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制度,实行档案化管理,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程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的技术增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良性循环。
结合田家庵区田长制推进情况,依托相关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在显著位置竖立公示牌,标明职责、建设主要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高标准农田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