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类预警】如何应对精神疾病高发期,这篇文章一定要看!
春暖花开,万物萌新。本应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却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时光。民间有云“菜花黄,痴子忙”,春天是各种潜在疾病的复苏期,亦是心理、精神疾病的高发期。
春天为何成为精神疾病的“温床”?
1内分泌变化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频繁启动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内一系列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变化,而精神疾病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发作。
2代谢水平变化
春天阳气升腾,肝气过盛,一方面使药物代谢加速,血内药物浓度减低;另一方面肝火旺盛,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头晕、失眠等症状,影响精神疾病的控制。
3心理活动变化
人在春天血管容易扩张,大脑出现相对供血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常出现周身乏力、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症状。
精神疾病的发生或复发有哪些先兆症状?
身体不适:有些患者在病情复发前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四肢疼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精神心理类疾病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睡眠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质量的下降往往是精神心理类疾病复发的早期表现。
情绪异常: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表现为无缘无故发脾气、骂人,或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有时喜气洋洋、过分热情,但转瞬又变得冷漠无情。这种情绪的急剧变化可能是病情复发的信号。
性格改变:有的患者原来外向、活泼、善于交际,却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
行为异常:平时特别讲究穿着、爱干净的一个人,变得生活懒散,不修边幅,甚至整日卧床,不出门。有幻听、妄想的患者,会出现对空谩骂、突然攻击他人等行为。
敏感多疑: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毫无关系的现象,都扯到自己身上。如听到周围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看到别人看自己,就感觉是故意瞪自己,对自己不满。
精神障碍患者如何度过春季高发期?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作息,保证睡眠。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至关重要。生活规律有利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增强免疫力和对外界不良因素的防御能力。因此,在春季这个特殊的季节,精神疾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熬夜、不过劳。
其次,严格遵医嘱服药,不漏服、不增减是关键。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保证足量、足疗程规律服药。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复发与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患者不能在未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意调节药量或停药。如果病情发生变化,家属和患者最好是一同到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患者要客观认识疾病,不能认为自己得了精神疾病,这辈子就完了,不要过度在意和关注症状,学会接纳,学会与症状共处,活在当下。此外,当患者情感受挫或者情绪低落时,应学会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将不愉快的情绪倾诉出来,或者学会转移注意力,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希望医护、家属、患者共同努力,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高发期,促进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要学会调控自身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爱与理解照亮彼此的心灵之旅,共同迎接每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