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卫生】预防接种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22-08-30 14:39信息来源:田家庵区史院乡文字大小:[    ] 背景色:       

1、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2、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3、什么是疫苗?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4、什么是第一类疫苗?什么是第二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5、什么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6、什么是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做的具体规定。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

1、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的分类

答: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第二类疫苗,是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2、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及针对预防疾病

答:目前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等。通过接种上述疫苗,可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

3、预防接种证的用途及办理程序

答: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预防接种证并进行预防接种。家长要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将来在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出入境时查验。

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其监护人携带出生医院出具的儿童接种三联单(即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证明)及居住证明,到居住地的疾控中心或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将免费为孩子办理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

4、为什么要保存好预防接种证?

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内,应当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持预防接种证,可以在任何预防接种点为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费疫苗。

1、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可以使接种医生掌握儿童接种信息,按免疫程序预约或通知接种,以确保儿童得到及时的接种服务。

2、接种证上刊登许多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或接种注意等信息,便于儿童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及时携带儿童接种疫苗。

3、国家规定,在儿童入托、入学时需要查验儿童接种证,作为入托、入学的预防接种凭证。

4、在办理出国手续时,许多国家规定必须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

5、儿童长期在外地时,可凭预防接种证,在临时居住地的接种单位为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所以预防接种证是很重要的免疫凭证,家长应当妥善保存好,遗失者应及时补办

5、儿童迁移时如何衔接预防接种?

答:儿童迁移时,儿童监护人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监护人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并及时补种疫苗。

6、预防接种证、卡(簿)及其他接种记录保存年限

答:预防接种证有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存。

预防接种卡(簿)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其他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7、家长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前要做哪些准备?

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选择到政府部门指定的正规接种门诊为孩子接种疫苗,另外不要忘记带《预防接种证》。

接种前,家长应该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上宽松、柔软、洁净的内衣,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并如实向接种人员提供受种者近期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如儿童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既往接种疫苗有无异常反应等情形,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

8、疫苗接种完成后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疫苗接种完成后不要急着回家,在接种门诊休息、观察30分钟,便于快速、及时地处理。再者,不要让宝宝泡澡,保证打针部位的清洁,以免发生感染 ,不做剧烈运动,要多喝水,充分休息 。回家后要细心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出现高热或其他不良反应,要立即向接种门诊进行咨询,接种工作人员会根据出现反应的类别和程度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9、预防接种后最常出现哪些反应?

(1)全身一般反应:受种者可能出现发热,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2)局部一般反应: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硬结等。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一般反应轻微、常见,为一过性,不会留下后遗症。

(3)极罕见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即异常反应,如出现请及时向接种医生咨询,同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10、儿童接种后出现反应家长应如何应对?

(1)接种疫苗出现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等现象较为常见,只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避免着凉等,1-2天这些反应就会自动消失。若发热超过38.5℃,可以给孩子服用不含阿司匹林成份的退热药一次,即可退热。

(2)注射疫苗后局部如产生红肿硬结,可以从注射第二天开始用干净毛巾热敷,热敷时温度要适宜,每天热敷3-4次,一次15分钟左右,短期内硬结会消失。

(3)如果宝宝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就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