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田家庵区教育事业未来五年工作谋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加快转型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全面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助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制定田家庵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服务区委、区政府调转促4106发展计划,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推进全区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加快“三个强区”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基础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教学水平。五年内保持初中、小学入学率100%,年辍学率在2%以内。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内涵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批省市级特色示范学校。
着力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办好城区示范性幼儿园,建好乡镇中心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让更多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继续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与管理,逐步 本区适龄儿童入学难、入园费用贵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努力创建省级示范园3个,市级示范园2个。
2、民办教育。积极支持和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引导民办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对符合办学条件和民办教育机构加强管理指导,坚决取缔无证办学办园的教学点。将民办学校教育培训列入全区教师培训计划。
3、教师继续教育。继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教育、岗位进修等形式,使每位教师保持接受不少于240小时的教育教学培训。
4、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幼儿教育阶段。规划新建乡镇(史院、曹庵、舜耕、安成)中心园4所,改造区属园1所,实施田一幼旧教学楼拆除重建,新建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为1950平方米,容纳6个教学班。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计划投资2.43亿元,规划实施建设学校5所,(安理大附小新校、龙湖民生校区西片新校、舜耕片区新校等)4600平方米。中学:计划投资4500万元,规划实施建设学校2所,(龙湖民生西片新校区、洞山中学朝阳校区新建1幢综合楼)规划新建校舍面积8000平方米。
5、教育技术装备。到2020年,实现全区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均达省级一类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到省定标准,办学设备,设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办学环境及育人环境与办学方针相适应,办学硬件条件与建设教育强区相吻合。
6、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积极顺应田家庵城乡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全区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及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全区基础教育的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
7、推动教育教学特色化。广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走内涵发展之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020年,特色学校在乡镇覆盖率达80%,城市中小学覆盖率达95%以上。
8、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德育工作。坚持德育首位原则,建设以融入安全、法制,心理健康,品德素养等为一体的生命教育工程,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珍爱和发展生命,加强团队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现代德育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努力做好特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完善科学评价机制。继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价和监测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管理,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9、抓好教学科研。全面实施区教研工作进校园, 发挥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领、指导、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包校教研和网络研修制度。以备课组、学科组、中心教研组为基础,构建以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体系。打造“教学名师”,“课题研究”“双十”工程,即安徽省名师10人,国家级课题10个。打造“教学能手”,“校本教研”双百工程,即培养市级以上教学能手50名,省市教研课题20个。组建区级“小学语文数学青蓝工程”,实施区级“学前名师工作室”4个,“小学名师工作室”6个,“中学名师工作室”8个。实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工程”,达到校校有课题,校校有市区级骨干教师2-3人。
10、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有效模式。出台《关于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要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用”办法。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建立区域范围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实施“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工作领导
将教育改革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总体目标中,坚持统筹规划,优先确保投入,集中精力抓好“十三五”期间学校项目的建设,针对辖区内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出对策,有效解决。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逐步试行学校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制度。健全培训制度,建立体现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干部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
(二)优化依法治教环境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组织全区广大干部、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和自觉性。
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规违法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将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纳入绩效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明确教育执法责任,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推行中小学生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理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使教育投入质量与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增强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做好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规范、改进学校的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节约教育经费年度预算,加强项目管理,特别是教育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四有”好老师。强化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结对帮扶活动,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全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坚持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跟踪管理。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效解决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矛盾。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教师和学习型校长。到2020年,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初中教师本科级以上学画达到95%。
(五)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教育,防范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校园安保,巡查等制度,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防火、防盗、防溺水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六)加强学校党建工作
引导各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学校“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支持校园长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落实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从制度上保证对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推进校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七)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构建比较完备的教育督导体系,有效地发挥督导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服务功能,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落实乡镇及其职能部门,社会有关方面履行教育法律法规和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责任,更加有效地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工作水平实施监测和评价,统筹和协调社会有关方面参与教育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