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发布时间:2022-12-18 16:02信息来源:田十六小文字大小:[    ] 背景色:       

田区十六小课程设置方案

周课时

 

一年级

13个班

二年级13个班

三年级11个班

四年级

10个班

五年级

9个班

六年级

8个班

 

每周开设

节 数

  

8

8

7

7

7

7

474

数   学

4

5

5

5

5

5

307

  

1

1

1

1

1

1

64

英   语

 

 

3

3

3

3

114

  

2

2

2

2

1

1

111

  

1

1

1

1

1

1

64

  

3

3

2

2

2

2

154

体育活动

1

1

 

 

 

 

26

  

2

2

1

1

1

1

90

  

1

1

1

1

1

1

64

手   工

1

1

 

 

 

 

26

  

1

1

1

1

1

1

64

  

 

 

1

1

1

1

38

  

1

1

2

2

1+1

2

86

道德与法治

2

2

1+1

1+1

2+1

3

145

  

1

 

 

 

 

 

13

  

1

1

1

1

1

1

64

周课时总量

30

30

30

30

30

30

1904

 

91

1)语文学科

年级科目

基本课时

兼课时

合计课时

补充课时

核定总课时

备注

一语

8

1+1

10

 

批改作业、试卷、补缺补差、早读等工作

 

14

三至六年级的国学暂由科任老师代课,如学校工作需要,仍由本年级语文老师担任,不计入绩效

二语

8

1+1

10

14

三语

7

1道法+1

9

14

四语

7

1道法+1

9

14

五语

7

1+1

9

14

六语

7

1+1

9

14

2)数学学科

年级科目

基本课时

兼课时

合计课时

补充课时

核定总课时

备注

一数单班

4

1+1

6

 

 

 

 

批改作业、试卷、补缺补差等工作

 

7

单班数学如兼任班主任工作,基础课时和兼任课时(周课时)10课时算满工作量,如因当年未有兼代课时,学校安排临时性工作,不另外计算费用。

一数双班

8

2+2

12

14

二数单班

5

1

6

7

二数双班

10

2

12

14

三数单班

5

1

6

7

三数双班

10

2

12

14

四数单班

5

1

6

7

四数双班

10

2

12

14

五数单班

5

1+1+2+3体活/道法

12

14

六数单班

5

3+3道法

11

14

(3)科任学科教师课时核定

  年级

学科

备注

英语

12课时+批改作业、试卷、补缺补差等工作,折合周课时量15课时

 

 

 

 

音乐

周满工作量16课时

体育

周满工作量16课时

美术

周满工作量16课时

科学

周满工作量16课时

信息技术

基本周课时量8课时,兼电教服务、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折合周课时量16课时

道德与法治

周满工作量16课时

 

(4)学校行政和非教学人员课时量

部门岗位

兼课量及其享受课时

备注

副校长

本学科周课时量的三分之一课时

 

办公室主任

本学科周课时量的二分之一课时

 

 

 

 

 

副主任

教导主任

副主任

政教主任

副主任

总务主任

副主任

综治办主任

副主任

工会主席

团支部书记

大队辅导员

教务员

每周兼带课时6-10节,周课时16课时

文印档案管理员

每周兼课6-10节,周课时16课时

 

图书管理员

每周兼课6-10节,兼学籍年报工作,周课时16课时

 

会计

每周兼课6-10节,周课时16课时

 

临时性岗位

对于身体原因不能履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或其他待聘待岗教师,学校安排包括值班、清洁卫生、校内安全、临时顶课等临时性工作,酌情确定工作量.在按时出勤的情况下,根据情况完成学校交给的临时性任务,每月享受40-50课时补贴。

 

关于绩效考核课时核定工作量的补充说明:

临近退休人员,当年在学校人员富裕的情况下,根据老师年龄大小顺序,学校安排课时予以照顾(不满课时视为满课时);因身体原因,可适当减轻教育教学工作量,酌情给予课时补贴,大病教师12课时,身体欠佳教师14课时。但在学校临时缺教师时,享受照顾的老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后有义务服从学校安排。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