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区十六小“走近武王墩”教育实践活动
匠心传古 智创新生
—— 田区十六小 “走近武王墩” 教育实践活动喜获佳绩
武王墩墓,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意义非凡。经研究,其墓主基本确认为楚考烈王。这座古墓为探究楚国晚期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文化风貌、社会形态,以及战国晚期列国之间的交往情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成功填补了楚国晚期高等级墓葬和楚王陵发掘、研究领域的空白。深入挖掘武王墩墓,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楚国东迁后的社会生活百态和历史文化全景,对于梳理周、秦、楚、汉时期的历史演变脉络,以及探究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和文化的形成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淮南市举办的 “走近武王墩” 学生劳动实践比赛中,田区十六小的学生们表现卓越。五(5)班的赵子尊、四(10)班的李沐晨凭借出色的发挥,一举斩获市一等奖;四(4)班王艺可等十余名同学也不甘示弱,分别荣获二、三等奖。
武王墩墓成功入选 2024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抢救性发掘工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市教体局发起此次专项实践比赛后,田区十六小积极响应,巧妙地将美术课程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深入讲解武王墩的历史价值,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们还别出心裁地以学生制作的模型为教具,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阐释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田区十六小高度重视学科实践活动,频繁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 “五育” 共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次 “走近武王墩” 活动中,充分融合了美术、劳动、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利用旧纸盒、泥土、瓶子等废旧材料制作武王墩模型,并且融入了在博物馆考察时学到的知识。他们的作品不仅精准还原了古墓的结构,还独具匠心地添加了劳作、祭祀等生活场景微雕,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成果展示会上,一件件充满童真质朴气息的文物模型和别具一格的文创设计精彩亮相,完美呈现出古今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通过 “文化认知 - 劳动实践 - 创意转化” 的创新路径,为武王墩历史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全新的形式。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认同感不断深化。活动期间,超过 30 件优秀作品入选校文化展,部分更为出色的成果还被推荐至市级平台进行展示。未来,田区十六小还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新路径,致力于培育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