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健康风险提示
紧急健康风险提示
近期,根据国家、安徽省疾控中心统计分析,随着夏季到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登革热发病明显上升,各位居民朋友在旅游踏青,出差外出工作时,应高度关注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疫情信息;国外返淮,省外返淮人员应关注自身健康情况,如有不适,需告知医生有外出史;家里有儿童,需关注手足口病预防信息,预防儿童感染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传播途径是什么?
(1)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大别班达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易感人群有哪些?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提示:经病媒监测,我市舜耕山周边有较多蜱虫。
如何预防?
(1)减少蜱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2)户外活动前防护。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而进入室内,也可能已叮咬在人体而未被察觉,在蜱类易孳生的环境活动离开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自身身体,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外出回来后及时淋浴可及时发现附着在身体的蜱,减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拍碎、碾碎或抓住蜱饱血部分拔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小号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器部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这跟孩子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关。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勤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儿童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记得勤洗手。
2.勤通风、常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不二法则,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是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3.勤洗晒、消毒:
洗晒大家都知道,那么家中消毒怎么进行呢?肠道病毒最怕的是紫外线和高温煮沸消毒,家长们可以对家中物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消毒,还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表面的消毒,如家具、座椅等,注意消毒液的稀释。
4.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虽然接种了疫苗不代表肯定不感染手足口病了,但是请家长们知悉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严重的病毒,而接种了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确保感染后不会出现重症病例。
5.如儿童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记得一定要告知其所在的学校或幼儿园老师,学校或幼儿园要对班级环境和学生日常用具进行消毒及做好校园疫情防控。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我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能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病毒输入后可以快速传播扩散。
我国登革热主要由什么蚊子传播?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
白纹伊蚊分布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的辽阔地域。在我市广泛分布,经监测,6至7月我市白纹伊蚊密度达到高峰。它们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的高峰时段。白纹伊蚊的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废弃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丛生植物的叶腋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
临床症状
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大夫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以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如果去登革热流行区,如何预防登革热?
01穿长袖衣裤, 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
02安装纱门、纱窗,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哪怕是高档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
03如果在逗留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04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为了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家人或他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登革热防治要求。
05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包括使用蚊帐和纱门纱窗、穿长袖衣裤、喷洒蚊虫驱避剂等措施,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
减少伊蚊孳生,我能做什么?
伊蚊喜欢在人类家中和附近栖息。为了减少孳生,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清除孳生场所:
1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
2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
3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4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5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
6轮胎整齐存于室内或避雨场所,堆室外时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户外废弃轮胎打孔,难以清除积水的轮胎可用双硫磷灭幼蚊。
7住家周围外环境植被可用敏感公共卫生杀虫剂灭伊蚊成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