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危害很大——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科普

发布时间:2024-06-03 17:18信息来源:区疾控中心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夏季即将来临,又到了蜱虫活跃季节,今年5月以来,我区已报告多例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临床表现是什么?

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最高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传播途径是什么?

 

1、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大别班达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什么是蜱?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体表部位,吸饱血后虫体可膨胀如黄豆大小。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很多种类的蜱传播的疾病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与蜱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防护做的好,蜱虫不骚扰

当我们不得不进入蜱虫主要栖息的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时,要做到以下

防护,保护自己不被蜱叮咬:

1.穿长袖衣服,避免裸露皮肤。

2.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防止蜱从缝隙钻入。

3.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

4.不要穿凉鞋,有效防护足部。

5.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附着。

6.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

蜱虫叮咬,尽快去除,勿使蛮力,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

切记!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墙面或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用手直接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尽快就医。如果被蜱虫叮咬,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勿使用蛮力,请谨记以下步骤哦:

1.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用干净的小号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取下蜱,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这会导致蜱虫口器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

2.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如果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如无症状可不处理,让皮肤愈合。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有条件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处理。

3.特别提醒小伙伴,被蜱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头疼等身体不适,要尽快就医,告诉医生被蜱叮咬的情况,叮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提醒小伙伴们出没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请多注意!

                                 游玩后及时检查身体表面和衣物上有无蜱虫附着,回家后最好能够及时淋浴,让蜱虫无处藏身!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