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健康科普】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肿瘤并非一概而论,它分为良性和恶性,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01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的组织,也不会发生转移。生活中常见的脂肪瘤就是良性肿瘤的典型代表,一般情况下,它对身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0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就是常说的“癌症”,它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疯狂地掠夺身体的营养。不仅如此,它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并且能够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1身体肿块异常变化
身体上突然长出肿块,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比如在颈部、乳房、腋窝等部位摸到无痛性的肿块。这种异常很可能与肿瘤相关。
2咳嗽久治不愈
持续的咳嗽,尤其是伴有血丝,而且超过两周都不见好转。如果咳嗽伴有血丝,说明呼吸道或肺部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需要及时就医排查。
3大便习惯明显改变
原本规律的大便习惯发生显著变化,比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者大便的形状、颜色有异常改变。例如,结直肠癌就常常会导致大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
4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在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体重却不明原因地下降。肿瘤细胞在体内疯狂生长,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体重莫名减轻。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为战胜肿瘤赢得宝贵的时间。
不良生活习惯 “埋下祸根”
长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酗酒与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此外,高盐、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加上运动量不足,会使身体代谢紊乱,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暗藏杀机”
例如,长期暴露在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环境中,可能诱发白血病。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与这些物质长期接触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被污染的水源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可能对消化系统等造成损害,增加患癌几率。
遗传因素 “不可忽视”
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像乳腺癌、卵巢癌等。对于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针对性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01戒烟限酒
戒烟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一步。男性每日饮酒
的酒精量不超过 25g,女性不超过15g。
02保持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加工肉类和高糖食品的摄入,加工肉类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而高糖食品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肥胖风险,间接与癌症发生相关。
03坚持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癌能力。运动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04定期体检,早筛早诊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手段。例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肺癌;女性从 20 岁开始,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 岁以后,根据个体情况,可能还需要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05疫苗接种,预防先行
部分肿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而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PV 疫苗能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某些高危型别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肿瘤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提高防癌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定期体检,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肿瘤,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积极行动起来,将科学防癌的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营造科学防癌的良好氛围,拥抱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