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要点快收好~
基孔肯雅热防控要点快收好~
夏日炎炎,蚊虫肆虐,被蚊子咬个包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但你知道吗?蚊子叮咬还可能传播病毒——基孔肯雅热就是其中之一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为“变得扭曲”——描绘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屈背的样子。本病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
一、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2~10天),之后带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较久,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有哪些?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就是我们俗说的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花蚊子”主要滋生在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白纹伊蚊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埃及伊蚊(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三、感染后临床表现有哪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
高烧袭击:
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一般1~7天即可退热,部分病人退热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关节痛:
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疼痛是本病的特点。
皮疹:
半数以上病例会在发热后2 d~5 d出现皮疹,皮疹呈典型的斑疹、丘疹或紫癜,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侧、手掌和足底,疹间皮肤多为正常,可伴瘙痒感。数天后消退。
其他症状:
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肌肉疼痛疲劳等
四、和登革热有何区别?
五、居家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1、个人防护:不给蚊子开“饭局”
卧室安装纱门纱窗、悬挂蚊帐,备有蚊香、电蚊拍或防蚊灯。外出穿浅色长袖长裤,在裸露皮肤处喷涂驱蚊剂。不要在户外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处久留。2、环境清理:截断蚊子“生命链”
倒扣闲置盆罐避免积水,及时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家中水生植物建议每周彻底换水一次。储水容器(水缸、水池等)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蚴缓释剂。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
3、社区共治:人人参与,共享无蚊环境
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
邻里互相提醒,共同监督,形成防蚊灭蚊的良好氛围。
六、外出旅游,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暑期是外出旅游的高峰期,也是蚊媒活动的活跃期,要注意预防基孔肯雅热。
1、出发前,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况。出发前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2、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时,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避剂,避免蚊子叮咬。临时居住场所应配备蚊帐或电蚊香等防护用品。
3、旅行返乡后,注意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从境外或其他流行地区旅行返回后,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返回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