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田家庵区2023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党委(党组)、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
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田家庵区2023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田家庵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2023年6月13日
田家庵区2023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3年秸秆禁烧工作,消除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根据《淮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印发<淮南市 2023 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和全市秸秆禁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属地管理、综合治理,着力控制秸秆露天焚烧,努力构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二、工作目标
持续强化全年全区域秸秆禁烧,遏制午季(2023年5月1日0时至2023年8月31日24时)、秋季(2023年9月1日0时至2024年4月30日24时)露天焚烧秸秆、落叶、荒草、垃圾等行为,其中5月20日至6月30日、9月20日至11月20日以及重大活动保障期间、省级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为重点时段,力争实现全区域、全时段零火点,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
三、重点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秸秆禁烧是蓝天保卫战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空气质量改善。各乡镇(街道、园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认识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责任明确、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有效遏制秸秆焚烧现象,着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各乡镇(街道、园区)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秸秆禁烧工作方案。
(二)加强责任落实,形成整体合力。继续实行秸秆禁烧逐级包保责任制(见附件1)。区党政领导和区相关部门包乡镇(街道、园区)、乡镇(街道)包村(社区)、村(社区)两委干部包村民组、村民组包具体田块,做到空间覆盖无空白,责任落实无盲区,监督管理无缝隙。区包保领导要到所包乡镇(街道、园区)做动员部署、检查督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抓好政策、措施和人员落实;包乡镇(街道、园区)的区相关部门要确定1名负责同志坐镇包保乡镇(街道、园区)督导检查,协助包保区领导做好工作。全面落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确保村组干部工作在田间地头、责任到人。
(三)加强应急处置,做好重点防控。各乡镇(街道、园区)要持续保持严防死守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焚烧火点发现-交办-扑灭-处置的1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实行全天候驻守、巡查和值班。要组建应急小分队、组织流动哨,配齐、配强扑灭工具,加强日常巡查和现场检查,对发现的火点第一时间组织灭火,并对起火原因进行调查处理到位。包田责任人24小时驻守,保持手机畅通,确保每一地块、路段、沟道都有人监管。要强化重点区域管控,对建成区、高铁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以及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油库、粮库、林地和重要通信、电力设施周边等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检查,对发现违规焚烧秸秆行为的,立即制止和查处。
(四)加强指导服务,推进综合利用。各乡镇(街道、园区)要注重“疏堵结合”,切实做到“四离一集中”(秸秆离田、离路、离河、离林和集中堆放)。不宜还田的地块,从实际出发,选择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模式。对暂时无法利用的秸秆,因地制宜设立秸秆临时堆场,做好秸秆堆场防雨淋和防火措施。
(五)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生态文明。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倡议书、通告、标语条幅、宣传车、村部大喇叭、网络微信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要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杜绝祭祀焚烧造成田地过火引燃现象的发生。要加大安全知识普及,防止农机失火引燃秸秆等火灾事故的发生。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农户责任制。要及时对秸秆露天焚烧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发挥警示作用。
四、部门分工
区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秸秆禁烧工作。纪检部门负责对秸秆禁烧工作不力的有关人员进行追责问责;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督查、巡查,做好信息收集、情况通报、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对蓄意焚烧秸秆的行为及时依法查处;财政部门负责省、市级专项奖补资金及配套资金的及时拨付,保障禁烧工作经费支出;交通运输部门及属地负责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秸秆禁烧宣传和巡查工作;农业农村水利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收割作业,秸秆留茬高度不超过15cm;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督促秸秆焚烧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在属地牵头配合下负责对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垃圾等产生烟尘污染物质行为的处罚;宣传部门负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的舆论宣传引导,协调主流媒体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并刊播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负责对全区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进行禁烧、防火、秸秆综合利用和环保知识教育。
五、考核问责
(一)规范火点认定。午秋两季分别认定全市“第一把火”。对推送的热异常点(火点),于收到信息后2个工作日内,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园区)现场核查,向区大气办报送含有核查人签字、单位盖章的电子版现场核查表(见附件3)。经市认定小组现场复核后,由市环委办将现场核查表报省生态环境厅,最终以省生态环境厅认定为准。以热异常点(火点)坐标为圆心,凡是1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田间地头、秸秆堆场出现焚烧痕迹(黑斑、翻耕的泥土中有黑灰)的,或逾期未报送电子版现场核查表的,一律认定为火点。
(二)明确考核指标。区政府继续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对禁烧工作不力的乡镇(街道、园区)和区相关部门严格实施问责。
(三)严格责任追究
1.每季被确定为全市“第一把火”的,对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园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问责,且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下一季在所在乡镇召开全市秸秆禁烧工作现场会;区环委办对区直包保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把火”的,对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园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从重问责外,乡镇政府(街道、园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区委、区政府作深刻检查,对区直包保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2.因秸秆禁烧工作开展不力、秸秆焚烧频发被省、市大气办预警、派员现场督查的,给予全区通报批评,区委、区政府约谈乡镇政府(街道、园区)分管负责人,并向区委、区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同时报送整改工作报告。
3.全年秸秆焚烧火点数最多的、万亩播种面积火点数最多的、报送的热异常点(火点)现场核查情况与实际不符的乡镇政府(街道、园区),约谈乡镇(街道、园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对现场核查、现场复核人员弄虚作假、瞒报、谎报火点情况的,在全面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规依纪进行责任追究,所在单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
4.对重污染天气省级黄色以上预警、启动Ⅲ级以上响应措施期间出现火点,造成我区被省大气办约谈或因情节严重导致区域被涉气环评限批、取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荣誉称号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约谈所属乡镇(街道、园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责令其在淮南电视台说明情况。
附件:1.区领导和包保部门责任分工安排表
2.田家庵区2023年秸秆禁烧包田责任人员通讯录
3.秸秆禁烧卫星监测热异常点(火点)现场核查表
附件1:
区级领导和包保部门责任分工安排表
单位名称 |
包保领导 |
包保责任单位 |
新淮街道 |
郑伟 |
宣传部 投资促进局 |
龙泉街道 |
吴峰 |
信访局 民政局 |
朝阳街道 |
魏新 |
组织部 发改委 |
安成镇 |
方鹏凯 |
审计局 公路运输管理所 |
舜耕镇 |
盛 明 |
统计局 财政局 |
曹庵镇 淮南现代产业园 |
王庆祝 |
农业农村水利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国庆街道 安成经济开发区 |
姚文海 |
应急管理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
田东街道 |
朱 楠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教育体育局 |
淮滨街道 |
张文兵 |
公安分局 退役军人事务局 |
洞山街道 |
吴玲娣 |
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化和旅游局 |
泉山街道 |
高珊珊 |
科技局 数据资源管理局 |
公园街道 |
徐 亮 |
经济和信息化局 商务局 |
史院乡 |
徐永锋 |
城管执法局 市场监管局 |
备注:
1、区委书记从永刚、区长荣耀负责督察、督导全区。区纪委监委、区委办、区政府办、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全区范围内秸秆禁烧工作的巡查、督察。
2、车辆均由区后勤中心保障。
3、禁烧工作经费由区财政局予以保障。
附件2
田家庵区2023年秸秆禁烧包田责任人员通讯录
______县(区)______乡(镇)______村
序号 |
包田责任人姓名 |
包田责任人家庭电话 |
包田责任人手机号码 |
负责区域 |
包组村干 部姓名及 电话 |
包村乡镇 领导姓名 及电话 |
包乡镇县 区领导姓 名及电话 |
包县区 市直部门 |
市直部门负责人姓名及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3
秸秆禁烧卫星监测热异常点(火点)现场核查表
监测日期 |
|
经度 |
|
纬度 |
|
核查日期 |
|
核查结论 |
是 否 |
||
现场情况 描述 |
|
||||
属地现场 核查人员 |
乡级核查人(签字): |
||||
县级核查人(签字): |
|||||
市级复核 意见 |
市级主管部门复核意见:
市级复核人(签字): 复核时间:
(市级主管部门盖章)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