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田家庵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与党同心同向,风雨无阻、砥砺奋进,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改善生活品质、重塑治理体系,为区域发展赋能增势,奋力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十年,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田家庵区聚焦实体经济,坚持项目为王,不断突破发展瓶颈,致力提升发展活力,强产业、扩投资、抓招商,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发展动能逐步增强。2012—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亿元增长到343亿元,人均GDP从35978元增长到57467元。荣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31项,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区等省市级集体荣誉420余项,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巩固。
转型战略稳步推进。“一城双园三区”发展空间加快布局,“五做一补一主攻一清零”八大战略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淮南现代产业园、安成经济开发区南北呼应,主城区商贸服务业聚集发展,安徽四宜建投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区“四上”企业突破400家,“主城区排头兵”地位不断巩固。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57元,是2012年的2.3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4元,是2012年的2.26倍。常住人口从63.6万人增加到73万人,城镇化率从不足80%提升至95.9%,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前进。
这十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步伐更加坚实。
田家庵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农业生产更具特色、工业补短板成效明显、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逐步形成龙湖、国庆、洞泉三大商圈,新城吾悦、万达广场、合肥百大、八佰伴等入驻运营。全区拥有限上商贸单位18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3家、出口实绩企业24家,202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占全市的40%,全省县区排名第10位。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坚持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淮南现代产业园扩容提速,安成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智能家电及电子产品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环保建材、淮南牛肉汤4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睿欣科技产业园、青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引领工业集聚发展。到2021年,全区登记注册制造业企业2025家,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
农业发展走出特色,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围绕做精做优城郊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10年来,累计流转土地6.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12万亩,修建农村道路140公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曹庵草莓”“淮南麻黄鸡”分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十年,内需动力支撑强劲,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田家庵区充分发挥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引擎带动作用,着力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高新技术项目,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动力。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举办徽商论坛走进田家庵、全省知名民企助力田家庵发展座谈会等大型招商推介活动,与常州市天宁区缔结友好县区,与上海闵行区虹桥镇结对发展,区域投资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引进重大项目300余个,到位资金680余亿元,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数稳步增长,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区。
科技创新凝聚新动力。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下好“先手棋”,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区之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全覆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021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24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9倍,连续9年跻身全省市辖区“双十强”。
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8大领域改革推向纵深,累计改革创新484项。完成政府机构、街道体制改革,实现“一村(社区)一律师”全覆盖,建成投用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6%,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材料精简44.5%,承诺办理时限压缩78.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这十年,城乡建设持续巩固,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田家庵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枢纽日益完善。扎实推进206国道改造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新建改造淮潘路、环山路等16条城市主次道路,合淮阜、蚌合、济祁高速穿境而过,距离合肥新桥机场40分钟车程,商杭高铁在区设站,人民群众出行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两治三改”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步伐,先后完成上郑广场、湖滨村等32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力推进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淮河新城、黎明东村等22个项目整改销号,安成次中心安置房A区建成交付、B区全面复工,万国广场、金恒花半里破产重整,完成5013户交房、6237户不动产证办理。大力实施老旧小区、小街小巷综合改造行动,惠及群众40余万人。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市容市貌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管理并进,蝉联三届省级文明城区。
生态文明纵深推进。建立三级网格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一票否优”。深入推进“五控”举措,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治理,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7.5%、2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上升27.4%,生态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这十年,居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田家庵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可用财力更多向民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1%以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下大力气新建龙湖中学北校区、朝阳中学、淮河中学、民生中学等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洞山中学、龙湖中学、田十六小等名校集团化办学已形成集聚效应,成为高品质的城市名片,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区。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文化事业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响少儿艺术名片,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少儿舞蹈艺术节、中国淮南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八十多个少儿节目获得国际、国家级大奖,被中国舞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少儿舞蹈艺术研发基地,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少儿艺术特殊贡献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等称号。
卫生事业成果丰硕。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等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引进上海同济、中山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民营医院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严防死守抓好疫情防控,以“人不解甲、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韧劲,持续提升防控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精准性,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这十年,党的建设走深走实,党风政风气象更新。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飘扬的党旗始终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凝聚着力量。
理论武装持续深化。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区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从严从实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等警示教育,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整饬党风、净化社风。
战斗堡垒更加巩固。基层党建创新项目、村干部辞职承诺制和述职评议实现全覆盖。推深做实农村领域“一抓双促”工程,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9个村集体经济超过50万元。创优做实城市“三抓一增强”工程,在全市率先推行“红色物业”,6个社区获得省级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社区称号。聚焦“两个覆盖”抓实非公党建,6家党组织获得省级以上表彰。
监督执纪精准有效。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巡察利剑作用更加彰显。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225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967件,立案审查65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和组织处理602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实施细则,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经商办企业、酒桌办公、一函多吃等专项整治,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52起82人,夺取并全面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起点上,田家庵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奋力书写现代化幸福美丽田家庵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