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滨街道始终坚持顶层谋划、整体联动、系统推进,突出组织融合、服务融合、活动融合、治理融合,初步构建起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大党建”格局。
抓组织融合,让条条块块结合更紧。建立城市基层党建“2+1”联动工作机制,“2”即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街道每半年听取1次社区党组织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破解城市基层党建难题、协调解决上报困难问题。各社区党组织每季度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会商解决辖区内共驻共建、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等重难点问题,共同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1”即建立社区居民议事会制度,坚持每月组织召开社区居民议事会,邀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社区民警、居民代表等参加,共商共办社区事务,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召开街道、社区两级党建联席会议8场,通过社区居民议事会和两级党建联席会解决城市管理服务和社会治理问题20余件。
抓活动融合,让党群干群感情更浓。城市社区每季度坚持开展1次以上“社区一家亲”公益活动,由社区党组织确定公益活动内容,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认领,每次公益服务活动坚持机关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和居民共同参与,由党员做给群众看变为带着群众一起干。今年以来,共开展“社区一家亲”活动12余场次,共有5个驻区单位参与,带动机关在职党员、社区党员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好事30余件。深化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四个一”志愿服务活动,即认领1个社区服务项目、联系1户社区群众、参加1次集中活动、提出1条合理化建议。今年以来,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200余人次,认领社区服务项目30余个,联系社区群众50余户,提出合理化建议10余条,开展志愿服务50余场次。
抓服务融合,让居民需求对接更畅。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制度,社区党组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社区群众服务需求,梳理汇总形成服务需求清单;街道党工委将社区服务需求与驻区单位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对接,组织机关事业单位认领形成共驻共建项目清单,推动形成居民点单、社区分单、街道派单、单位领单的工作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共帮扶居民办事30余件。各社区紧紧围绕“务实、可持续、居民满意”的原则,对接社区居民群众服务需求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服务品牌。如淮河路社区针对辖区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打造“青苗德育”,通过“四色课堂”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行“互联网+党建”模式,通过小微权力、学习强国等平台,将低保申请、特困人员救助手续、住所证明等服务群众事项整合入平台,实现基层情况动态掌握、群众诉求及时回应、党员随时学习。
抓治理融合,让共治共享成效更优。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共治+联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综合配套、有机衔接的共治共享新机制。在社区层面,进一步管好用好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开展社区事务清理,严格落实部门下沉事务准入制度,着力减轻社区工作负担,让社区腾出更多精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在街道层面,完善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功能,综合各部门职能,组建党建办、党政办、经济发展办三大核心力量,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辖区层面,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监等8类网格,将4个城市社区划分为15个网格,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楼栋全部纳入网格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15名,明确网格内社区干部、民警、城管等力量均要承担治理任务,结合其工作性质,明确不同工作职责,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员、一岗多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今年以来,在网格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解决涉及居民生产生活问题40余件。(赵静汝)